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庶吉士的意思、庶吉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庶吉士的解释

明 、 清 官名。 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 洪武 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 永乐 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明 代重翰林, 天顺 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卷六。参见“ 庶常 ”。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庶吉士是明、清两代翰林院内的特殊官职,其名称源自《尚书·立政》中的“庶常吉士”,意为众多常任的祥善之士。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起源

  1. 词源与含义
    庶吉士一词取自《尚书》的“庶常吉士”,原指各官皆为才德兼备之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开始设立,最初指进士在六科及各部院观政学习的职位,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专属翰林院。

  2. 制度演变
    明初进士需在各衙门“观政”实习,其中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臣机构者改称庶吉士。永乐后形成定制,成为翰林院培养高级文官的机制。


二、职责与选拔

  1. 核心职责
    庶吉士非正式官员,主要负责起草诏书、讲解经籍、撰写文书等,实为皇帝的近臣智囊团。这些工作使其能直接接触权力中枢,积累政治经验。

  2. 选拔标准
    每科进士中选文学优等及善书法者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无固定名额或周期,需经严格考核。


三、考核与出路

  1. 散馆考试
    三年学习期满后,通过考试分为两等:优者留翰林院任编修、检讨(即“留馆”),次者外放为给事中、御史或州县官(即“散馆”)。

  2. 政治地位
    明代有“非翰林不入阁”的传统,庶吉士被视为“储相”(未来内阁首辅的储备人才)。例如张居正、徐阶等名臣均出身庶吉士。


四、历史意义

庶吉士制度反映了明清科举制度的精细化,通过翰林院集中培养精英,强化了文官集团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其选拔机制也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成为中央集权的重要支撑。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故宫博物院官网及《听雨丛谈》《尚书》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庶吉士的意思

庶吉士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出身庶民家庭的读书人,也可以泛指没有成为官僚而仍以读书为业的人。庶吉士通常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学识。

拆分部首和笔画

庶吉士的拆分部首为广(庚),拼音为"shǔ"。它的总笔画数为17笔。

来源

庶吉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用来形容庶民出身却有德行才能的人。后来,庶吉士就成为一个通用的称呼,用来形容从庶民家庭出身的读书人。

繁体

庶吉士的繁体字为「庶佶士」。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庶吉士的写法可能会有所变化。例如,庶吉士的"庶"字有一种古体字形,其底部的"由"字旁在古代写法中会写作"田"字旁。

例句

1. 他虽然从庶吉士出身,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文学家。

2. 这本书是庶吉士们爱读的经典之作。

组词

庶吉士可以通过与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

1. 庶民:指普通百姓,即不属于贵族的人群。

2. 吉祥:形容好运或喜庆的事物。

3. 士人:指读书人或有学识的人。

近义词

庶吉士的近义词有:士子、书生、秀才。

反义词

庶吉士的反义词有:贵族、官僚、权贵。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