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庶吉士的意思、庶吉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庶吉士的解释

明 、 清 官名。 明 初有六科庶吉士。 洪武 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 永乐 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 明 代重翰林, 天顺 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 清 沿 明 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卷六。参见“ 庶常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的特殊官职,始设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该称谓源自《尚书》"庶常吉士",意指具备多种才能的贤良之士,主要负责翰林院文献编纂、诏书起草及帝王经筵讲读等工作。庶吉士需通过殿试后参加"馆选"考试选拔,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三年,经考核优异者可留任翰林编修、检讨等职,被视为储相培养对象。

清代沿袭此制,据《清会典》记载,每科进士中仅二甲前十名左右能入选庶吉士。他们除参与国史编纂外,还需研习满文以备边疆事务。著名历史人物张居正、曾国藩等均出身庶吉士,该制度实际承担着高级文官培养功能,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科举改制后废止。

现代汉语词典中,"庶吉士"作为历史词汇被定义为明清翰林院短期职位,特指科举进士中选拔的候补高级官员,该解释可见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历史词条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庶吉士是明、清两代翰林院内的特殊官职,其名称源自《尚书·立政》中的“庶常吉士”,意为众多常任的祥善之士。以下是综合权威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起源

  1. 词源与含义
    庶吉士一词取自《尚书》的“庶常吉士”,原指各官皆为才德兼备之人。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开始设立,最初指进士在六科及各部院观政学习的职位,后于永乐二年(1404年)专属翰林院。

  2. 制度演变
    明初进士需在各衙门“观政”实习,其中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臣机构者改称庶吉士。永乐后形成定制,成为翰林院培养高级文官的机制。


二、职责与选拔

  1. 核心职责
    庶吉士非正式官员,主要负责起草诏书、讲解经籍、撰写文书等,实为皇帝的近臣智囊团。这些工作使其能直接接触权力中枢,积累政治经验。

  2. 选拔标准
    每科进士中选文学优等及善书法者入翰林院庶常馆学习,无固定名额或周期,需经严格考核。


三、考核与出路

  1. 散馆考试
    三年学习期满后,通过考试分为两等:优者留翰林院任编修、检讨(即“留馆”),次者外放为给事中、御史或州县官(即“散馆”)。

  2. 政治地位
    明代有“非翰林不入阁”的传统,庶吉士被视为“储相”(未来内阁首辅的储备人才)。例如张居正、徐阶等名臣均出身庶吉士。


四、历史意义

庶吉士制度反映了明清科举制度的精细化,通过翰林院集中培养精英,强化了文官集团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其选拔机制也为寒门士子提供了上升通道,成为中央集权的重要支撑。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故宫博物院官网及《听雨丛谈》《尚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备酒浆薄相侪俗畅畅陈牍塍岸崇坟吹腾大颢大呼小喝刀斧大松博文大忘登轴返程凡汞费财劳民封神演义甫当鼓弹骇鷄犀含笔鸿渐之翼弘懿花口季冬径情直行酒卮锯片旷古未闻懒困捞取了手霖霖流漂龙疏逻惹率劝眉弯绵衣泥冈子聘书轻幰穷戚铨括缺袵容容上兵伐谋上浮伤天害理盛颜视遇首选私淑艾酥油茶挑明推弹五叔贤辅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