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才的意思、百裡才的詳細解釋
百裡才的解釋
治理一縣的人才。古時一縣轄地約百裡,因以百裡為縣的代稱。《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先主 領 荊州 , 統 以從事守 耒陽 令,在縣不治,免官。 吳 将 魯肅 遺 先主 書曰:‘ 龐士元 非百裡才也,使處治中、别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唐 駱賓王 《餞鄭安陽入蜀》詩:“地是 三巴 俗,人非百裡才。” 宋 陳亮 《送徐子才赴富陽序》:“ 龐士元 、 蔣公琬 不屑意於郡縣,而謀國有稱焉,當時以為非百裡才,雖 諸葛孔明 之論亦如是。”
詞語分解
- 百的解釋 百 ǎ 數名,十個十(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佰”代):百步穿楊。百兒八十。百分比。 喻很多:百草。百貨。百姓(人民)。百般。百煉成鋼。百無聊賴。百廢俱興(塶 )。 筆畫數:; 部首:白;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百裡才”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主要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指能治理方圓百裡(即古代一縣轄地範圍)的人才。
- 引申含義:後也泛指具有治理地方事務能力的人,或形容才能相對普通、適合基層管理的人。
詞源與背景
-
曆史出處
出自《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魯肅曾評價龐統:“龐士元非百裡才也,使處治中、别駕之任。”意為龐統的才能遠超治理一縣的水平。
-
地理依據
古代一縣轄地約方圓百裡,因此“百裡”代指縣級行政單位,“百裡才”即能勝任縣令的人才。
用法與語境
- 中性色彩:既可褒義(稱贊基層治理能力),也可貶義(暗示才能有限)。
- 常見搭配: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唐代駱賓王詩句“人非百裡才”。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百裡之才、小才大用。
- 反義概念:棟梁之才、經國之才(指更高層次的才能)。
權威參考
更多詳細解釋可查閱《三國志》原文,或參考《漢語大詞典》《成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百裡才(bǎi lǐ cái)這個詞是指一個人在一個距離為百裡的範圍内具備出衆的才華和能力。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百(bǎi,一),裡(lǐ,裡),才(cái,寸一)。百裡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典故和曆史傳說,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戰國時期的百裡奚。(梁惠王問于晏子曰:“寡人欲以一國之衆用事,諸公将有以相教乎?”對曰:“唯君之所問者,将諸将百裡者,故君之鄉處也,食其德。”)繁體字的寫法為「百裡才」。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不同的變體,而百裡才的古漢字寫法即是以這三個字的古代字形來書寫。例如,百可以寫作「百」、「佰」,裡可以寫作「裡」、「裡」,才可以寫作「才」、「纔」。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具備了百裡才,能夠在一個很大的範圍内發揮出卓越的才能。”百裡才可以組成一些詞語,例如百裡挑一、百裡香等。與百裡才相關的近義詞包括千裡馬、人才濟濟,而反義詞可能是庸才、平庸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