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長子而襲承王侯位。《逸周書·度邑》:“汝其可瘳于茲,乃今我兄弟相後,我筮龜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叔 旦 恐,泣涕共手。” 孔晁 注引 惠半農 雲:“王欲兄弟相後傳位於 旦 ,故 旦 恐。” 朱右曾 校釋:“不傳子而傳弟,故曰庶建。”
“庶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非嫡長子繼承王侯之位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庶建”指非嫡長子(即庶子或旁支)繼承王侯爵位的行為。在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嫡長子通常擁有優先繼承權,而“庶建”則打破了這一傳統,允許兄弟或旁支繼承。
該詞最早見于《逸周書·度邑》:
“汝其可瘳于茲,乃今我兄弟相後,我筮龜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
——孔晁注引惠半農雲:“王欲兄弟相後傳位於旦,故旦恐。”
——朱右曾校釋:“不傳子而傳弟,故曰庶建。”
這段記載表明,周王曾考慮将王位傳給弟弟(如周公旦),而非嫡長子,因此稱為“庶建”。
“庶建”反映了早期王位傳承的靈活性。例如,商周時期存在“兄終弟及”的繼承制度,與後世嚴格的嫡長子繼承制不同。
現代漢語中,“庶建”已極少使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其近義詞可包括“旁支繼位”“非嫡繼承”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逸周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庶建(shù jià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庶”是指衆多的、一般的,而“建”則表示建設、興辦等意思。因此,“庶建”的意思可以簡單理解為普遍的建設或者廣泛的興辦。
“庶建”這個詞的第一個字“庶”的部首是“廣”,拼音是“shu”,筆畫數為3;第二個字“建”的部首是“廴”,拼音是“jian”,筆畫數為9。
“庶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篇》中:“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不可庶建也。”後來也出現在其他古代文獻中。繁體字則為「庶建」,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古代的“庶建”寫作「庶建」。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往往采用豎排的方式書寫,字的形狀也有所變化。
1. 政府要加大對基礎設施的庶建力度,才能提高國家的工業化水平。
2. 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區的庶建,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
庶為、庶幾、庶事、庶人、庶此、庶出、庶義
普建、廣泛建設、綜合建設
特殊建設、個别建設、有限建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