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歸咎的意思、歸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歸咎的解釋

歸罪。《左傳·桓公十八年》:“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 晉 潘嶽 《西征賦》:“扞矢言而不納,反推怨以歸咎。” 宋 蘇轼 《滟滪堆賦》:“凡覆舟者,皆歸咎於此石。” 魯迅 《墳·我之節烈觀》:“曆史上亡國敗家的原因,每每歸咎女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歸咎”是一個漢語動詞,由“歸”和“咎”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是将錯誤、過失或責任推給特定對象,通常帶有主觀判斷的意味。

具體解析:

  1. 字義拆分

    • 歸:本義為“返回”,引申為“歸屬、歸結”(如“歸于某處”)。
    • 咎:指“過失、罪責”(如“引咎辭職”)。
      組合後意為“将過失歸屬于某人或某事”。
  2. 使用場景

    • 責任轉移:常用于分析問題時,将負面結果的責任指向某方。
      :“事故原因被歸咎于設備老化。”
    • 主觀判斷:隱含說話者對責任歸屬的主觀認定,可能帶有推脫或批評色彩。
      :“他不反省自身,反而歸咎他人。”
  3. 近義詞辨析

    • 歸罪:更強調明确的責任判定,語氣更直接(如“歸罪于制度”)。
    • 責怪:側重對個人的批評,程度較輕(如“責怪孩子粗心”)。
    • 歸咎:介于兩者之間,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
  4. 注意事項

    • 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客觀,過度使用可能顯得推诿責任。
    • 常見搭配為“歸咎于+對象”(如“歸咎于環境”“歸咎于曆史原因”)。

“歸咎”是通過語言邏輯将責任定向轉移的表述方式,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合理性。在學術、新聞等文本中常用來分析因果,但日常交流中需謹慎使用以避免沖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歸咎

歸咎(guī jiù)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将原因或責任歸于某個人或某個事物。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歸(guī)和咎(jiù)。

歸字的部首是彐,拼音為guī,該字有向下的牛角形狀。在漢字的構造中,它起到了整合部首和會意的作用。咎字的部首是口,拼音為jiù,中間部分是咎,整體形狀類似“口”字,下面加上“成”的結構。

歸咎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史記·平準書》。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歸咎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歸字在古代寫法中是“帶”字的異體,由上面的“彳”與下方的“止”組成,表示回到原處的動作。咎字在古代寫法中則是“上貛下旡”。

在繁體字中,歸字的寫法為「歸」,咎字為「厥」。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将自己事業的失敗歸咎于缺乏經驗和技能。

2. 這個問題的根源歸咎于管理不善。

組詞:歸結、歸納、咎由自取、怨天尤人。

近義詞:責怪、責備、歸罪。

反義詞:原諒、寬恕、善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