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畏的意思、三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畏的解釋

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畏”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出自《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核心含義指君子應心懷敬畏的三種對象,具體解釋如下:

  1. 畏天命

    指對自然規律和宇宙法則的敬畏。《論語注疏》解釋為“順吉逆兇,天之命也”,強調人類需遵循天道,不可違逆自然規律。這一思想影響了後世“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2. 畏大人

    “大人”指德行高尚、地位尊崇者。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解:“大人,謂當時之天子諸侯也”,強調對道德權威與社會秩序的尊重,體現了儒家維護禮制的價值觀。

  3. 畏聖人之言

    即敬畏先賢的教誨與經典著作。孔子認為,聖人之言承載着治國修身之道,如《孟子·公孫丑上》引申為“聖人之言,猶規矩準繩”,主張以經典為行為準則。

曆史影響

“三畏”作為儒家倫理的基石,被曆代學者闡釋。漢代董仲舒結合“天人感應”論強化其權威性,宋代程朱理學則将其納入“存天理”的修養體系中,成為傳統社會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三畏”是儒家經典中的重要概念,出自《論語·季氏》,原句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含義與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三畏”指君子應敬畏的三類對象:

  1. 畏天命
    既包含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如四季更替、萬物生長),也涉及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如“天”的意志)。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需以謙卑之心順應。
  2. 畏大人
    指敬畏德高望重或地位尊崇者,如君主、長輩、賢者。此處的“大人”不僅強調身份,更注重其道德修養的示範作用。
  3. 畏聖人之言
    指對聖賢思想與典籍的敬重,如《詩經》《尚書》等經典中的教誨。這些言論被視為智慧結晶,需以嚴肅态度學習踐行。

二、深層内涵

三、現代啟示

  1. 敬畏自然:與當代生态保護理念相通,倡導尊重自然規律。
  2. 尊重權威與知識:強調在獨立思考的同時,虛心向優秀傳統與智者學習。
  3. 道德自律:通過“三畏”建立内在行為準則,促進社會和諧。

擴展說明

部分文獻(如)提出“天、地、人”三畏的解讀,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可能為後世衍生解釋。主流觀點仍以《論語》原典為據。

别人正在浏覽...

八輩子白話八股辦差鼻鈎逼邏不問青紅皂白長遞鈔絕車貸寵望純善颠頂東阙東土山斷伐躲頭避懶笃性二豎為災耳聞目擊飛沙走石佛頭菊根牙盤錯貴異寒蕊紅燈綠酒混撓揃落濟饞都護擊穿屐屩進顯卷懷蕨菜寇孽領講鸾帶鹿鼎記絡鞮露頭妻沒影妻兒七托八轉冗鬧潤黩如石投水贍裕攝勾勝壤詩頌玩繹危崖齆臭甕頭清文華殿顯黜賢路閑強校貫新拔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