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畏的意思、三畏的詳細解釋
三畏的解釋
儒家指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三畏”是儒家經典中的重要概念,出自《論語·季氏》,原句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含義與用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三畏”指君子應敬畏的三類對象:
- 畏天命
既包含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如四季更替、萬物生長),也涉及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如“天”的意志)。孔子認為天命不可違,需以謙卑之心順應。
- 畏大人
指敬畏德高望重或地位尊崇者,如君主、長輩、賢者。此處的“大人”不僅強調身份,更注重其道德修養的示範作用。
- 畏聖人之言
指對聖賢思想與典籍的敬重,如《詩經》《尚書》等經典中的教誨。這些言論被視為智慧結晶,需以嚴肅态度學習踐行。
二、深層内涵
- “畏”的本質:并非單純的恐懼,而是“敬畏”——包含信任、反思與自我約束,強調在尊重中保持理性思考,而非盲從。
- 批判性意義:儒家借此警示世人,若失去對這三者的敬畏,可能導緻道德淪喪或行為失範(如小人“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三、現代啟示
- 敬畏自然:與當代生态保護理念相通,倡導尊重自然規律。
- 尊重權威與知識:強調在獨立思考的同時,虛心向優秀傳統與智者學習。
- 道德自律:通過“三畏”建立内在行為準則,促進社會和諧。
擴展說明
部分文獻(如)提出“天、地、人”三畏的解讀,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可能為後世衍生解釋。主流觀點仍以《論語》原典為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畏的意思
《三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害怕、忌憚、恐懼。它由三個部首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畏的部首是“⺆”(三點水)和“羊”字的上半部分,它的總筆畫數為7畫。
來源和繁體
《三畏》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詩經·鄭風·子衿》一詩中的一句:“以下瞻衡,畏後斯甚。”
繁體字為「三畏」,和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三畏的寫法可能有些許差異,但總體來說,它的形态變化并不大。
例句
1. 他對未知充滿了三畏之心。
2. 他三畏着老師的嚴厲。
組詞
三畏不常用于組成其他詞語,更多地是單獨使用。
近義詞
畏懼、懼怕、害怕、恐怖
反義詞
勇敢、無畏、堅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