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闡述前人成說,自己并不創新。《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 集注:“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北史·袁翻傳》:“皇代既乘乾統曆,得一禦宸,自宜稽古則天,憲章 文 武 ,追縱 周 孔 ,述而不作。” 清 朱彜尊 《劉永之傳》:“其自稱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夫豈以其聖而傲當世哉!”
“述而不作”是漢語中源自儒家經典的重要概念,字面含義為“傳述而不創作”。該詞最早出自《論語·述而》篇,記載孔子自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表明其學術态度是通過整理、闡釋前代典籍來傳承文化,而非标新立異進行個人創作。
從詞義構成看,“述”指系統性的轉述與闡釋,《說文解字》釋為“循也”,強調遵循既有脈絡;“作”則含創造新說之意,《禮記·樂記》鄭玄注稱“作謂變舊章”。二字組合形成辯證關系,凸顯儒家“以述為作”的學術傳統,即在繼承中實現創新發展。
現代漢語詞典中,該詞被定義為:“指隻闡述前人學說,自己不立新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這種治學方式在當代常被引申為學術研究中對傳統的尊重,強調知識傳承需建立在對既有成果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
從文化淵源考察,這一理念深刻影響了中國經學傳統。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闡釋:“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揭示其本質是通過诠釋經典來延續道統。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校勘本對此有詳細箋注,可參考《論語注疏》卷七相關論述。
“述而不作”是一個漢語成語,源自《論語·述而》中孔子的觀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隻闡述前人已有的學說或思想,而不進行創新或創作。其中“述”意為陳述、繼承,“作”指創作、創新。
出自《論語·述而》,孔子以此表明自己對古代文化的态度:忠實傳承周代禮樂制度,而非标新立異。
這一成語反映了儒家注重傳承的文化觀,但也引發關于“創新與守舊”的讨論。現代使用中需結合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
崩騰傳巵出價辭句袋鼠大瑕定海三總兵釘耙第一線峨冠浮籤功分公戶光巴孤岚過籍孤鹜顧影寒武系霟霘豢圉謇慠教言戒門盡意酒米圓刳舟連蹇令姿騾夫落難洛陽才子馬尼拉陌目情地勤民親疏貴賤日久榮譽感肉屏若屬韶箾繩案剩墨折幹詩稿守界雙曜孰化水遁朔雁隨機袒庇淘虛通權達變土娼诿屬謝生心不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