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趕騾子的人。《兒女英雄傳》第三回:“囑咐了兩個騾夫一番,便催着公子會着那一起客人同走。”
(2).舊時富豪為訟事而豢養在家的打手。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鞠真卿》:“府謂曰:‘縣多騾夫,難治,好為之。’ 王 唯之。然不知騾夫何物,訊之,即 吳 下打行天罡之類,大家必畜數人,訟無曲直,挺鬥為勝,若小民直氣淩之矣。”
“騾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趕騾子的人,即從事騾馬運輸或駕馭騾子的勞動者。例如《兒女英雄傳》中提到的“囑咐了兩個騾夫一番”即為此意。這一用法常見于古代或近代文學作品中,描述底層勞動群體的職業角色。
引申含義
在特定曆史語境下,騾夫也指舊時富豪為訴訟糾紛豢養的打手。明代馮夢龍《智囊補》記載,這類人被稱為“打行天罡”,專門通過武力幹預訟事,以暴力手段左右案件結果。例如:“縣多騾夫,難治”即反映了當時地方豪強利用此類人員擾亂司法的情況。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兒女英雄傳》《智囊補》等文獻。
騾夫是指馱運貨物的乘騾的人,也可以泛指在田野、山區等地驅使騾馬的人;又指駕馭騾子的馬夫,也泛指與騾子一起工作的人。在現代漢語中,騾夫一詞主要用于比喻形容負責任、踏實肯幹的人。 p >
騾字的部首是馬,馬字共有10畫,雖然騾字結構複雜,但是隻需要8畫。 p >
騾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詞彙,最早出現在《莊子·外儲說林稿》中。繁體字的寫法是騾夫。 p >
古時期,騾夫一詞的漢字寫法為僂夫。例如,古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曾經寫下:"宜騎骢(又名騾)馬,傍夷僕夫。" p >
組詞:驢騾、騾馬、騾子、騾隊、騾車。 p >
近義詞:驢夫、駱駝夫、騎夫、骧馬。 p >
反義詞:主人、雇主、東家。 p > 此外,騾夫一詞還可以引申為比喻形容肩負重任、勤勉可靠的人。例如:他是單位裡的騾夫,一直默默地工作,沒有投機取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