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零星散見的作品。 清 王鳴盛 《<陶庵集>序》:“於是邑之紳士,欣然竭數月之力,凡題跋劄記,隻字賸墨,悉補輯無遺。”
剩墨(shèng mò)指書寫或繪畫後殘餘的墨汁或墨塊。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字義構成
“剩”為“剩餘、殘餘”之意,“墨”指書寫繪畫用的黑色顔料。合稱指使用後殘留的墨液或墨錠。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72頁。
使用場景
多見于傳統書畫領域,形容硯台中未用完的墨汁,或因擱置導緻水分蒸發形成的稠厚墨渣。
來源:《中國文房四寶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第89頁。
惜物傳統
古代文人注重節儉,剩墨常被二次利用:如加水調和後書寫小楷,或作為淡墨渲染畫面層次。
來源: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凡墨最忌隔宿,宿則膠滞,然惜其馀者複研用之。”
品質鑒别
墨錠殘留部分易因保存不當開裂變質,故剩墨狀态可反映原料品質(如膠質含量、煙料細度)。
來源:明·沈繼孫《墨法集要》:“陳墨若斷紋如發,叩之聲清,尚可再研。”
隱喻意義
當代語境中可喻指“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如“人才剩墨”形容懷才未遇者。
來源:《漢語新詞語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年,第312頁。
環保關聯
水墨藝術創作提倡“減量用墨”,剩墨的回收與再利用成為可持續藝術實踐課題。
來源: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材料可持續性研究報告》,2023年。
權威參考:
“剩墨”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文學語境:
常用于描述散見于題跋、劄記等處的零散文字。例如清代王鳴盛在《<陶庵集>序》中提到:“凡題跋劄記,隻字賸墨,悉補輯無遺”,指将作者零散的文字全部收集整理。
現代引申:
可泛指未被系統整理或未被廣泛傳播的創作片段,如詩歌、畫作殘稿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清代文集或書畫理論著作。
貝錦補定撤材承露垂淚氎旃覆瓿扶渠夫襓姑姥姥好色之徒鶴羽何自蠖略積處借花獻佛解慢竭情雞鹄鏡殿警勉進居濟人祭祀覺人覺世谲委駿龐抗想口似懸河誇绮良手遼事俪句邌曙鸾鹄在庭謾應妙古南征北伐牛宿骈生蘋葲羌管虔信骐骥過隙七十說起死人而肉白骨染畫喪敗守冢順習瑣事銅壺滴漏通洽抟心揖志讬任窊下帷扆威重脅從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