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蒿的意思、束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蒿的解釋

一束蒿草。用于燃火。 宋 蘇轼 《中山松醪賦》:“豈千歲之妙質,而死斤斧於鴻毛;效區區之寸明,曾何異於束蒿。” 宋 範成大 《公辨再贈複次韻》:“書生活計極蕭騷,爝火微明似束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束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背景:

一、基本釋義

束蒿(拼音:shù hāo)的字面意義是“一束蒿草”。“束”指捆紮成把的物體,“蒿”則泛指蒿屬草本植物(如青蒿、茵陳蒿等)。該詞常與“燃火”關聯,即用捆紮的蒿草作為燃料,燃燒時發出短暫或微弱的光芒。


二、文學引用與比喻

  1. 蘇轼《中山松醪賦》
    文中提到“效區區之寸明,曾何異於束蒿”,以“束蒿”的短暫燃燒比喻自身才能的微薄或功業的短暫,帶有自嘲意味。

  2. 範成大《公辨再贈複次韻》
    詩句“爝火微明似束蒿”用“束蒿之火”形容書生的清貧生活,暗喻志向雖小卻堅持發光的狀态。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多作為古文或詩詞賞析的語料。若需現代替代表達,可結合具體語境選擇,例如“一捆柴草”“微弱的火種”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蒿”類植物的藥用或文化含義,可參考植物學或中醫藥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束蒿》的意思

《束蒿》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捆綁蘆葦”。它由兩個部分構成,分别是“束”和“蒿”。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束蒿》的部首是“艹”,表明它是一個與植物有關的字。它的拼音是shù。《束蒿》的總筆畫數為13。

來源和繁體

《束蒿》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哀公十五年》:“王邑芮蒿死。”後來,人們将蘆葦捆綁成束,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束蒿》。《束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束蒿”,沒有太大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束蒿》的古漢字寫法是“□台旡”。這種寫法在後來的演變中逐漸演化成今天的寫法。

例句

1. 他拿起一把蘆葦,将它們束蒿在一起。

2. 農民們用束蒿的蘆葦搭建起了一個小屋。

組詞

與《束蒿》相關的詞語有:束縛、束手無策、束身自好等。

近義詞

與《束蒿》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捆綁、紮束、捆紮等。

反義詞

與《束蒿》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解開、散開、松開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