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束蒿的意思、束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束蒿的解釋

一束蒿草。用于燃火。 宋 蘇轼 《中山松醪賦》:“豈千歲之妙質,而死斤斧於鴻毛;效區區之寸明,曾何異於束蒿。” 宋 範成大 《公辨再贈複次韻》:“書生活計極蕭騷,爝火微明似束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束蒿”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字源及文獻用例解析:

一、基本釋義

“束”指捆紮、收束,《說文解字》釋為“縛也”(來源:《漢語大字典》);“蒿”為菊科植物統稱,多指艾蒿等草本植物,《詩經》中已有“蓼蓼者蒿”的描述(來源:《詩經譯注》)。組合後“束蒿”字面意為捆紮成束的蒿草,常見于古代生活場景,如祭祀時用蒿草捆紮供品,或制作草藥時整理蒿類植物。

二、引申義與典故

在文學語境中,“束蒿”可引申為簡樸生活或自我約束的象征。例如《莊子·達生》提及“澤雉不蕲畜乎樊中”,晉代郭象注疏以“束蒿為樊”喻指人為束縛(來源:《莊子集釋》),此處“束蒿”代指簡陋的籬笆,暗含對過度拘束的批判。

三、文化淵源

蒿草在古代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

  1. 藥用:蒿類可入藥,《本草綱目》載其“治風寒濕痹”(來源:《本草綱目》);
  2. 祭祀:《周禮》記載焚蒿祭天的儀式(來源:《周禮注疏》);
  3. 民俗:民間端午節懸挂艾蒿驅邪,與“束蒿”形态相關。

“束蒿”既可作具體物象指稱,亦承載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物的功能性認知與哲學隱喻。

網絡擴展解釋

“束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背景:

一、基本釋義

束蒿(拼音:shù hāo)的字面意義是“一束蒿草”。“束”指捆紮成把的物體,“蒿”則泛指蒿屬草本植物(如青蒿、茵陳蒿等)。該詞常與“燃火”關聯,即用捆紮的蒿草作為燃料,燃燒時發出短暫或微弱的光芒。


二、文學引用與比喻

  1. 蘇轼《中山松醪賦》
    文中提到“效區區之寸明,曾何異於束蒿”,以“束蒿”的短暫燃燒比喻自身才能的微薄或功業的短暫,帶有自嘲意味。

  2. 範成大《公辨再贈複次韻》
    詩句“爝火微明似束蒿”用“束蒿之火”形容書生的清貧生活,暗喻志向雖小卻堅持發光的狀态。


三、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更多作為古文或詩詞賞析的語料。若需現代替代表達,可結合具體語境選擇,例如“一捆柴草”“微弱的火種”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蒿”類植物的藥用或文化含義,可參考植物學或中醫藥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襃旌賓詹不來讒铄赤楊崇标抽丁拔楔次前大戶待機道塲敵鹵定形楓天棗地夫襓符咒浮蹤浪迹高顧遐視黑肚子紅蟲換骨呼爾蹴爾晖煜加速度進蹈竟案勁吹警訊汲冢周書決掦開凍曠歲來成懶辦法冷手崚嶒厲直露葉免費弄鬼陪酒烹饪清樂窮途潦倒戎公入瘾塞氛搔掐稅屦水輪發電機隧口素沙剔抽禿刷骰局為德不終無理數孝弟力田效實喜都都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