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ist magic figures or incantations] 道教在紙符上寫以咒語,用于作法
亦作“ 符呪 ”。符箓和咒語的合稱。僧道以為可以役使鬼神。 宋 蘇轼 《僧圓澤傳》:“公當以符呪助我速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裡有 白以忠 者,偶買得役鬼符咒一冊。” 老舍 《四世同堂》三:“近來,他更學着念佛,研究些符咒與法術。”
符咒是道教與民間信仰中具有宗教法力的圖文結合體,由“符”與“咒”兩部分組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字源與結構
“符”本義為古代調兵遣将的憑證,《說文解字》釋作“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後衍變為道教書寫神祇名諱、星象圖譜的特殊文字(《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咒”原指祝告之語,《廣韻》注為“呪誓”,後特指蘊含神秘力量的密語口訣。二者結合形成“以符載咒,以咒馭符”的儀式工具(《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宗教功能
三、形制演變
自漢代《太平經》載“複文”符圖始,符咒曆經:
現存最早實物為敦煌遺書P.3810號《五嶽真形圖》(國家圖書館藏)。
四、現代文化價值
2020年道教符咒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其圖文構成蘊含:
相關研究可參見中國知網《道教符咒文化的人類學解讀》(CNKI文獻編號:SSJP120240319002)。
符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符咒是「符箓」與「咒語」的合稱:
符咒的完整形式包含五大要素(綜合):
起源于上古巫祝傳統,甲骨文中的祭祀記錄可視為早期符咒雛形。黃帝時期設有專職“祝由官”(),《尚書》記載咒語最初用于向神明告狀()。道教興起後發展出系統化的符咒體系,宋代《雲麓漫鈔》等文獻記錄了其演變過程。
現代視角下,符咒被視為研究古代哲學、民俗信仰的重要載體(),其實際效用存在争議。部分學者認為符咒本質是“意念能量符號化”的傳統文化實踐。
哀急黯雲榜樣秉持兵屯賓薦參谪抄斷稱便程律蚩辱觸塗翠螺颠倒是非颠頂雕傷惡禱恩臨翻出凡胎肉眼封胡福庭複寫紙服斬宮甲官身固定資金駭耳候敬呴俞講花江氣徑寸珠爵士音樂诳罔臉貌柳塞鳥舉鷗心蒲蔽窮轍棄親槭然曲張三倉山蔬神不附體始年視掌肆閱損年通職唾壺蜿繞委靡不振污濺俠牀霞振雲從犀導系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