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郡 古冢出土的古文竹書中的一種。已不傳。舊時以為即《逸周書》(原名《周書》)。後代學者考定,二者非一。
《汲冢周書》指西晉時期在汲郡(今河南汲縣)戰國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簡文獻,後經整理編成《周書》,為區别于傳世本《尚書》中的《周書》,學界多稱其為《汲冢周書》或《逸周書》。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汲冢”指汲郡古墓葬(“冢”即墳墓)。據《晉書·武帝紀》載,鹹甯五年(279年),汲郡盜墓者不準(人名)盜掘戰國魏襄王墓,發現大批竹簡,後由官府整理成書。因出土于汲郡墓葬,故冠以“汲冢”之名。
傳世定名
該書在《隋書·經籍志》中著錄為《周書》,唐代後為與《尚書·周書》區分,多稱《逸周書》或《汲冢周書》。其内容包含周代诰誓、訓令及戰國拟古文獻,部分篇章早于《尚書》。
史料價值
記載了周代政治制度(如《度邑》《作雒》)、軍事思想(如《武稱》《允文》)、天文曆法(如《周月》《時訓》)等内容,其中《世俘解》所述武王伐纣細節較《尚書》更詳,被顧颉剛等學者視為珍貴史料。
整理曆程
西晉學者荀勖、束皙等參與竹簡整理,原簡用戰國古文書寫,整理本已佚。今傳本為唐代以降學者據殘本重新輯錄,清代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為權威注本。
學術争議
部分學者(如李學勤)認為其主體成書于戰國,但保留西周原始材料;亦有研究(如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指出書中《谥法》《月令》等篇可能摻入漢儒增補内容。
(注:因古籍原始文獻無直接鍊接,以上來源為學界公認研究著作,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
關于“汲冢周書”的解釋如下:
1. 來源與定義
“汲冢周書”指西晉時期在汲郡(今河南汲縣)古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簡文獻,屬于先秦古文典籍。其内容涉及周代曆史與文獻,但原書已失傳。
2. 與《逸周書》的關系
舊時認為“汲冢周書”即《逸周書》(原名《周書》),但後世學者考證兩者并非同一文獻。《逸周書》是現存先秦典籍,而“汲冢周書”僅指汲冢出土的竹書之一,内容可能包含未傳世的周代史料。
3. 現狀與意義
該文獻未完整保留,僅有零星記載見于《晉書》等史籍。作為出土文獻,它曾是研究先秦曆史的重要材料,但因失傳,現代研究多依賴間接記錄。
補充說明
“汲冢”指汲郡古墓,“周書”表明其内容與周代相關。西晉出土的這批竹簡還包括《竹書紀年》等,對古代史研究有重要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來源:、)。
白義抱甕出灌崩傷邊隙避浄狴圄鹁鸠城廓齒尊皴渴大本低就敵頑帝友東牀客馱擔防盛匪徒膚見谫識高傲膏秣公田口井乖歧荒雞惠益蹇乏結喉結托儆戢盡孝開誠揆構拉法格冷竹黧老六師邏主昧景木然鬧亂子内實排擊剽賊入貢三一律砂囊申用深尤守土梳起疏直松木填盈徒師鄉鎮纖軟笑欣欣消息盈虛恓怆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