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崚嶒的意思、崚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崚嶒的解釋

(1) [high and steep]∶高聳突兀

寫山早崚嶒嵯峨

(2) [outstanding]∶比喻特出不凡

凡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3) [staunch and upright]∶比喻剛正不阿、堅貞不屈

俠骨崚嶒傲九洲

(4) [very thin]∶骨節顯露貌。多形容人體瘦削

骨節崚嶒的大手

(5) 另見 léng

詳細解釋

(1).高聳突兀。 南朝 梁 沉約 《鐘山詩應西陽王教》:“鬱律構丹巘,崚嶒起青嶂,勢隨 九疑 高,氣與三山壯。” 唐 陳子昂 《送魏兵曹使雟州》詩:“勿以 王陽 歎, 邛道 畏崚嶒。”按, 漢 王陽 ,曾行經 邛郲 九折坂 ,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事見《漢書·王尊傳》。 明 徐複祚 《投梭記·忠告》:“隻見燕臺高聳,虎觀嶙峋,麟閣崚嶒。”《紅樓夢》第十七回:“往前一坐,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一篇:“其在文章,則寫山曰崚嶒嵯峨。”

(2).指高峻的山。 明 高啟 《期張校理王著作徐記室遊虎阜》詩:“最憐 虎阜 在平地,一邱勢敵千崚嶒。”

(3).比喻特出不凡。 明 溫璜 《弟子問》:“凡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清 周亮工 《示裴生符剖》詩:“海内風流全黯澹, 汀 南詞賦爾崚嶒。”

(4).比喻剛正不阿、堅貞不屈。 明 邬仁卿 《沁園春·招隱看梅》詞:“鐵骨崚嶒,冰姿修潔,可是神仙萼緑華。” 清 秋瑾 《寶劍歌》:“俠骨崚嶒傲九州,不信大剛剛則折。”

(5).骨節顯露貌。多形容人體瘦削。 宋 陸遊 《信手翻古人詩隨所得次韻》:“病起瘦可驚,崚嶒夜窗影。” 清 李永祺 《病起》詩:“崚嶒未怕骨如柴,排悶時時強散懷。” 梁斌 《紅旗譜》八:“他骨節崚嶒的大手,手指上的長甲,他貪得無厭的性子,隨着年齡的增長,更加殘忍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崚嶒”是漢語中描述山勢高峻的形容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闡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崚嶒”由“崚”與“嶒”兩個形聲字組成,均含“山”旁,原指山體層疊高聳的形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形容山高峻重疊的樣子”,例如清代袁枚《遊黃山記》中“群峰崚嶒,如劍戟森立”即用此意象表現山峰陡峭險拔。

二、語義延伸與文學表達

在古詩詞中,“崚嶒”常被引申為品格剛直或處境艱危的隱喻。如杜甫《望嶽》中“西嶽崚嶒竦處尊”,既寫華山險峻,又暗喻人格的堅毅不屈。這一用法使詞語兼具自然描寫與人文象征的雙重功能。

三、現代語言學特征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崚嶒”屬書面語詞彙,普通話讀音為“léng céng”,在口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保留于山水遊記、曆史文獻及詩歌創作領域。

四、權威文獻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對“嶒”字的注解:“嶒,崚嶒也,從山曾聲”,清代段玉裁進一步注釋為“山貌,謂山長而高也”(《說文解字注》卷九),證實其作為山勢描述詞的經典地位。

網絡擴展解釋

“崚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íng céng,主要用于形容山勢高峻重疊的樣貌,也可引申出其他比喻意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1.基本含義

2.引申比喻義

3.漢字構成與來源

4.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詩詞中增強畫面感,如寫景或贊頌氣節。例如明代高啟詩中“一邱勢敵千崚嶒”。

如需更多例證或古籍原文,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悲腸傳衣缽觸點春闱襌衣大收煞打遊擊颠頹琱欄端華鈍根犯害封印輔主過晌古稀寒雀滈池河澀皇丘火術锪鑽疆幹家親進箋舉報開耳科折磕響頭賴婚涼州曲靈妙魯肅娩息難關年侵鳥烏偏視憑隆蒨絢傾祝上好賞揭省決師承適當豕視爽黠私交俟力伐搯膺涕泗交下推介萬原歊煩笑言熄燈歇泊歇枝西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