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束蒿的意思、束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束蒿的解释

一束蒿草。用于燃火。 宋 苏轼 《中山松醪赋》:“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於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於束蒿。” 宋 范成大 《公辨再赠复次韵》:“书生活计极萧骚,爝火微明似束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束蒿”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组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字源及文献用例解析:

一、基本释义

“束”指捆扎、收束,《说文解字》释为“缚也”(来源:《汉语大字典》);“蒿”为菊科植物统称,多指艾蒿等草本植物,《诗经》中已有“蓼蓼者蒿”的描述(来源:《诗经译注》)。组合后“束蒿”字面意为捆扎成束的蒿草,常见于古代生活场景,如祭祀时用蒿草捆扎供品,或制作草药时整理蒿类植物。

二、引申义与典故

在文学语境中,“束蒿”可引申为简朴生活或自我约束的象征。例如《庄子·达生》提及“泽雉不蕲畜乎樊中”,晋代郭象注疏以“束蒿为樊”喻指人为束缚(来源:《庄子集释》),此处“束蒿”代指简陋的篱笆,暗含对过度拘束的批判。

三、文化渊源

蒿草在古代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

  1. 药用:蒿类可入药,《本草纲目》载其“治风寒湿痹”(来源:《本草纲目》);
  2. 祭祀:《周礼》记载焚蒿祭天的仪式(来源:《周礼注疏》);
  3. 民俗:民间端午节悬挂艾蒿驱邪,与“束蒿”形态相关。

“束蒿”既可作具体物象指称,亦承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物的功能性认知与哲学隐喻。

网络扩展解释

“束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相关背景:

一、基本释义

束蒿(拼音:shù hāo)的字面意义是“一束蒿草”。“束”指捆扎成把的物体,“蒿”则泛指蒿属草本植物(如青蒿、茵陈蒿等)。该词常与“燃火”关联,即用捆扎的蒿草作为燃料,燃烧时发出短暂或微弱的光芒。


二、文学引用与比喻

  1. 苏轼《中山松醪赋》
    文中提到“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於束蒿”,以“束蒿”的短暂燃烧比喻自身才能的微薄或功业的短暂,带有自嘲意味。

  2. 范成大《公辨再赠复次韵》
    诗句“爝火微明似束蒿”用“束蒿之火”形容书生的清贫生活,暗喻志向虽小却坚持发光的状态。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更多作为古文或诗词赏析的语料。若需现代替代表达,可结合具体语境选择,例如“一捆柴草”“微弱的火种”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蒿”类植物的药用或文化含义,可参考植物学或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败事抱屈衔冤拔搴边劳疮疾疵点粗面粉带徒弟道实点补东洛夺目法海粉金复信挂幌子龟贝害伤含贝豪家禾杆衡薄恒矢横遮竪挡槐阶棘路篲箒翦柳斠儌遮颉臯僦倩救生局具修开导鱳得鲁钝眉间俏妙术缾罍之耻侵欲泉贝如虎得翼桑榆之礼商客升坐絁紬时刻表收夷蕣荣天宠通轰土疙瘩;土圪ń徒友围护五残汙德现饭萧晨猇声狺语禊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