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時代朝賀皇帝時的一種禮儀。《宋史·樂志二》:“舞者進蹈安徐,進一步則兩兩相顧揖,三步三揖,四步為三辭之容,是為一成。”
“進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封建時代朝賀皇帝時的一種禮儀性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進蹈(拼音:jìn dǎo)指古代臣子在朝賀皇帝時遵循的特定禮儀動作,通常表現為進退有序的舞蹈或跪拜儀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規範的動作表達對君主的尊崇。
《宋史·樂志二》記載:“舞者進蹈安徐,進一步則兩兩相顧揖,三步三揖,四步為三辭之容。”
這段描述表明,“進蹈”是一種節奏舒緩、動作分段的禮儀舞蹈,每步配合不同的揖讓姿态,共四步完成一套動作。
該儀式通過嚴格規範的動作程式,強化君臣等級秩序,兼具藝術性與政治象征意義。例如“三辭之容”可能暗含臣子對君主賞賜的辭讓禮節。
如今該詞已罕見于日常使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典》《宋史》等原始資料。
《進蹈》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它的意思是向前進邁、前進。
進(jìn)是一個由“辶”部首和“井”字的結構組成的漢字,拆分部首是“辶”,它代表着行走、移動的意思。進的筆畫數為11畫。
蹈(dǎo)是一個由“足”部首、有四個“卓”字排列組成的漢字,拆分部首是“足”,它表示足部的運動行為。蹈的筆畫數為15畫。
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但它在古代文獻中有一定的使用頻率。在《詩經》和《楚辭》等文獻中都有出現,意義接近于“行進”或“循序漸進”。有時也用于形容跳舞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進”沒有什麼變化,寫法基本保持一緻。而“蹈”在繁體字中将“足”部首的相對位置變化了一下,字形較繁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比如,進的漢字第三筆會從右上角開始,而現代的寫法則是從左上角開始。還有,蹈的古代寫法中“卓”字的部分會像“出”字的形狀,略有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進蹈》的例句:
1. 他不斷努力,勇往直前,進蹈而不退。
2.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要腳踏實地,不畏艱難,勇敢地進蹈。
一些與《進蹈》相關的組詞包括:進步、蹈厲、步蹈等。
與《進蹈》近義詞有前進、前行、行進等。反義詞有後退、倒退、退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