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孝弟力田的意思、孝弟力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孝弟力田的解釋

亦作“ 孝悌力田 ”。1. 漢 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 惠帝 時,名義上是獎勵有孝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 高後 朝置“孝弟力田”官。到 文帝 時,與“三老”同為郡縣中掌教化的鄉官。《漢書·惠帝紀》:“春正月,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漢書·高後紀》:“初置孝弟力田二千石者一人。” 顔師古 注:“特置孝弟力田官而尊其秩,欲以勸厲天下,令各敦行務本。”《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顔師古 注:“計戶口之數以率之,增置其員,廣教化也。”

(2). 唐 代科舉選士的科目之一。《舊唐書·代宗紀》:“癸卯,上禦 紫宸殿 ,策試茂才異行、安貧樂道、孝悌力田、高蹈不仕等四科舉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孝弟力田"是由"孝弟"與"力田"兩個部分組成的古代漢語複合詞,其内涵具有鮮明的儒家倫理特征與社會實踐價值。

一、詞源解析 "孝弟"出自《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來源:中華書局《論語譯注》),"孝"指善事父母,"弟(tì)"通"悌",意為敬愛兄長。"力田"始見于《戰國策·秦策》"力田疾作"(來源: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勤勉耕作。

二、語義演變 漢代将二者結合為固定詞組,《漢書·文帝紀》載:"孝弟,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來源:中華書局《漢書》點校本),确立了其作為國家道德準則與生産規範的雙重内涵。至唐代孔穎達《五經正義》注疏時,已形成"居家盡孝悌,務農勤耕作"的完整釋義體系(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三、曆史功能 該詞在科舉制度前承擔人才選拔功能,《後漢書·明帝紀》記載地方官員需"舉孝弟力田者"(來源:中華書局《後漢書》校注本),選拔标準包含倫理品德與生産技能雙重考核。這種制度設計體現了古代"耕讀傳家"的社會治理思想。

四、現代啟示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可引申為"注重家庭倫理,恪守職業本分"的處世準則。中國社科院《中華思想通史》指出,這一傳統概念對構建現代家庭倫理與職業道德仍具借鑒價值(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成語“孝弟力田”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孝弟力田”由三部分構成:

  1. 孝:指孝順父母,包含物質供養與精神關懷;
  2. 弟(通“悌”):指尊敬兄長,強調家庭内部的倫理秩序;
  3. 力田:指勤勞耕作,體現對農業生産的重視。
    整體強調家庭責任與社會生産的雙重價值,是儒家倫理與農耕文明結合的典型表達。

二、曆史起源與制度背景

  1. 漢代選官制度:

    • 始于漢惠帝時期(前194年),朝廷通過免除賦稅徭役獎勵具備這些品德的人(《漢書·惠帝紀》載“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
    • 漢高後時期(前187年)設立專職官員,漢文帝時與“三老”共同負責地方教化,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角色。
  2. 唐代科舉延伸:

    • 發展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如唐代宗時期曾設“孝悌力田”科選拔人才(《舊唐書·代宗紀》)。

三、社會功能

四、現代意義
作為成語,現多用于強調傳統美德的重要性,尤其在家庭教育與品德培養中常被提及。

别人正在浏覽...

案法保衛卑宮菲食辨決炳朖宸聰鑹子打辮子帶同大辂彈痤帝星東蘠短兵兌音販夫皁隸匪啻覆考感應谷變閨怨榖實皇教黃熊回員嚼酒戒誨金珰大畹金練絕學拒捍類聚群分鱗皴流音輪唱曲論堂嘔心镂骨怦然心動被甲執銳遣興陶情欺誕青氐青鳥秦禍秋高氣肅蛇米攝相石田守經達權瘦癯書信庶殷私知泝端竟委邃谷宿義無所不至仙靈毗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