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帛加璧的意思、束帛加璧的詳細解釋
束帛加璧的解釋
束帛之上又加玉璧。古代表示貴重的禮物。《禮記·禮器》:“束帛加璧,尊德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惠王 欲以卿相位待之, 髡 因謝去。於是送以安車駕駟,束帛加璧,黃金百鎰。”《漢書·武帝紀》:“遣使者安車蒲輪,束帛加璧,徵 魯申公 。”
詞語分解
- 束帛的解釋 捆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為聘問、饋贈的禮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禮·春官·大宗伯》“孤執皮帛” 漢 鄭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為之。” 賈公彥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兩端合卷
- 璧的解釋 璧 ì 平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古代在典禮時用作禮器,亦可作飾物。 美玉的通稱:璧人(即“玉人”,指容貌秀美的人)。璧日(像璧玉一樣圓而亮的太陽)。璧月。 筆畫數:; 部首:玉;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束帛加璧”是古代禮儀制度中的貴重獻禮形式,由“束帛”與“璧”兩種禮器組合而成。根據《周禮》《儀禮》等典籍記載,“束帛”指五匹絲帛捆紮為禮束,象征財富與敬獻誠意;“璧”為環形玉器,代表天地通靈與尊貴身份。二者疊加使用,常見于祭祀、會盟、冊封等重大場合,體現古代“以玉比德”“禮以財表”的文化内涵。
該儀制包含三重文化意涵:
- 禮制等級:周代規定,束帛加璧為諸侯朝觐天子或諸侯間盟誓所用,《禮記·禮器》載“束帛加璧,尊德也”,強調禮器規格與身份匹配;
- 政治象征:《左傳·襄公三十年》記晉侯賜子産“束帛加璧”,玉璧喻指權力信物,絲帛表征物質賞賜,二者共同構成古代封賞制度的核心元素;
- 哲學映射:玉璧圓形象征“天道”,束帛方整暗合“地道”,符合《周易》“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體現禮器設計中的哲學思辨。
該典故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第8卷中有專條釋義,相關禮制考據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十三經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
“束帛加璧”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束帛:指五匹捆成一束的絲織品(帛),是古代聘問或饋贈的常見禮物。
- 加璧:在束帛之上再添加玉璧(圓形中間有孔的玉器),象征極高的尊崇和禮遇。
- 整體含義:形容古代最貴重的禮物,常用于聘請賢士、表達敬意或重要禮儀場合。
出處與用法
-
文獻記載:
- 最早見于《禮記·禮器》:“束帛加璧,尊德也”,強調以貴重禮物尊崇德行。
- 《史記·儒林列傳》記載漢武帝“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驷馬迎申公”,指以厚禮聘請賢人。
-
語法功能:
- 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多用于書面語,如“束帛加璧,黃金百镒”。
曆史背景與象征
- 束帛:五匹帛為一束,代表禮制中的規範數量。
- 玉璧:古代玉器象征權力、德行和祥瑞,疊加于帛上,體現對受禮者的極緻尊重。
- 應用場景:常見于帝王聘賢、諸侯交往或重大祭祀活動,如《漢書》記載漢武帝用此禮迎接申公。
現代延伸
如今該成語多用于形容極其隆重的禮節或饋贈,常見于曆史文獻解析或文學作品中,如:“束帛加璧的聘禮,展現了古人對賢才的渴求”。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接龍或例句,可參考《史記》《禮記》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報況禀單差别傳夜大規模耽盤丹甑大帥典學笛卡兒坐标冬葵對敭餓殺防勇蜚蠦赙馬感愛狠巴巴橫刀橫管混融鹄峙鸾翔翦疆翦傷籍地積惡餘殃金糕謹翕酒幌酒盧豤祈孔子廟堂碑寬展愧懅雷地聯貼了不吏道鱗萃淩蹈镂象拿雲手遷移青荷青戊侵欲橪棗神女廟送鍋松扇素放天崩地坍天國提價題破山寺後禅院通川銅鏡土色嵬然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