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天崩地坼 ”。 茅盾 《參孫的複仇》:“立時天崩地坍一陣響,整個大殿倒塌!”
“天崩地坍”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iān bēng dì tān,與“天崩地坼”同義,主要用于比喻重大事變或形容震天動地的巨響。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字面指“天傾塌、地開裂”,引申為突如其來的重大災禍或變故,常用來渲染震撼性事件的影響。例如茅盾在《參孫的複仇》中描述:“立時天崩地坍一陣響,整個大殿倒塌”,生動刻畫了巨響與毀滅性場景。
使用場景
語法與結構
屬于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或定語(例:“天崩地坍的轟鳴”),感情色彩為中性,常用程度較低。
近義詞與擴展
類似成語包括“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均強調極端破壞性場景。
詞義:
《天崩地坍》是形容世界懸崖反轉、一切崩塌毀滅的景象,使用這個詞語可以形容某種災難性事件的發生,突發的災難,或者指代世界末日的景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天崩地坍》的拆分部首是天(tiān)、土(tǔ)和土(tǔ),共6個筆畫。
來源:
《天崩地坍》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詩經·魏風·碩鼠》中,原詩句為:“明明天之将降,五兮其欲墜。”引申意義即為天崩地坍。
繁體:
《天崩地坍》的繁體字為「天崩地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天崩地坍》的字形稍有不同。天字的上部有一個額外的橫撇,崩字的左側是一橫變成兩點,地字則是沒有土字旁的土,隻有丶形狀的點。
例句:
1. 那個小島上的火山爆發,整個天地仿佛都要天崩地坍一般。
2. 那場地震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破壞,讓人感到天崩地坍般的無力。
組詞:
天崩地裂、天塌地陷、崩塌、崩潰、毀滅、大災難
近義詞:
天翻地覆、天下大亂、災難降臨、世界末日
反義詞:
安穩平靜、和平安甯、安好如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