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丹甑的意思、丹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丹甑的解釋

炊器。古代傳說豐年所出的一種瑞物。《宋書·符瑞志下》:“丹甑,五穀豐熟則出。” 南朝 梁簡文帝 《大6*法頌序》:“桂薪不斧,而丹甑自熟。玉臯詎率,而銀甕斯滿。” 南朝 梁 孫柔之 《瑞應圖·丹甑》:“王者棄淫污之物,則丹甑出。一曰行年豐即出。”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丹甑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丹甑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特指古代炊具,具有特定的形制和文化象征意義。以下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文化内涵四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形與字義

  1. 單字解析

    • 丹:本義指朱砂、紅色,引申為赤誠、精純之物(如“丹心”)。在器物名稱中,常指朱漆或紅色陶土制作的器皿。
    • 甑(zèng):古代蒸食炊具,底部有孔,置于鬲(lì)上蒸煮食物,類似現代蒸籠。

      組合釋義:“丹甑”即指以朱漆塗飾或紅陶制成的蒸具,凸顯其材質或工藝的特殊性。

  2. 本義

    指赤色或朱漆的蒸食器皿,多見于先秦至漢代的禮器或貴族用具。例如《東觀漢記》載:“丹甑,炊器之屬,色赤而形圓。”


二、文化象征與引申義

  1. 祥瑞之兆

    漢代谶緯文化中,“丹甑”被視為祥瑞之物,象征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宋書·符瑞志》明确記載:“丹甑者,五谷豐熟則現。”其出現預示農業豐收,成為帝王德政的吉兆。

  2. 帝王德政的隱喻

    古代文獻常将丹甑與聖王治國關聯。如《後漢書》注引《瑞應圖》:“丹甑不炊而自熟,喻王者德被四方,民無勞苦。”強調其作為“德政感應”的符號意義。


三、文獻考據與用例

  1. 早期典籍記載

    • 《論衡·講瑞》:“黃為土色,甑為炊器,丹甑見則歲大熟。”
    • 《宋書·符瑞志下》:“丹甑,五谷豐熟則出。”
  2. 訓诂學佐證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甑”:“甑,甗也……古以陶,後以木。”結合“丹”的赤色屬性,印證其材質特征。


四、現代辭書釋義

權威漢語工具書對“丹甑”的界定高度一緻:


參考資料:

  1. 《宋書·符瑞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後漢書》李賢注引《瑞應圖》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5.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丹甑”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1. 字面拆解

    • 丹:本義為朱砂,引申為紅色,或與丹藥、道家文化相關(如煉丹術)。
    • 甑(zèng):古代蒸食炊具,類似現代蒸鍋,底部有孔,用于蒸煮食物。
  2. 曆史文獻中的特殊含義
    在《後漢書·方術傳》等古籍中,“丹甑”曾作為祥瑞象征出現,代表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吉兆。例如:“丹甑之瑞,兆歲豐穰。”

  3. 道教文化中的可能引申
    若與煉丹術關聯,“丹甑”或指煉制丹藥的專用器具,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佐證,需謹慎使用。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您遇到的具體語境涉及古籍、詩詞或特定文化領域,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精準解讀。若為現代新造詞或筆誤,也請進一步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敗摧半拉架包船閉堂草妖抄田抽導傳胪鉏耨大辯不言待須丹殿刀機調門踧行東又不着,西又不着對方發咒焚石傅年父母閣梁肐胝兒國務鼓洽洪業毀璧家姐焦山劑調積世卷巴開燈狂葩枯塹臘八豆老物謀無遺谞逆坂走丸歐亞大陸破春佥簿僑士輕工業部期牛瓊液窮原全牛傻大個兒噬嗑祀牲素疹貪吝特遣鐵悶車圖存屯利微報微曲武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