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毀。 明 陳子龍 《中都》詩:“湯沐恣焚掠,松楸盡翦傷。”
“翦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根據,“翦傷”讀作jiǎn shāng,字面指割傷或切傷皮肉,常比喻身體或精神受到傷害或侵害。例如:
在明代陳子龍的詩句“湯沐恣焚掠,松楸盡翦傷”(出自《中都》)中,“翦傷”意為“砍毀”,描述對樹木的破壞。這一用法更偏向具體動作,而非比喻。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詩詞注解。
《翦傷》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其意思是用刀剪、割、刺等器具将皮肉切割開或損傷。指人體的皮膚、肉體等被刀剪傷、刺傷的狀态。
《翦傷》的部首是“羽”,表示與鳥類有關;其中的“翦”(jiǎn)是偏旁部首,“羽”(yǔ)是主要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翦傷》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左傳》中有“翟人翦睫”之句:“翦”表示割斷、剪下;“睫”指眼睫毛。後來,這個詞逐漸演化為描述人體被刀剪傷的含義。同時,《翦傷》也可以引申為精神或情感上的傷害。
《翦傷》的繁體字為「翦傷」,其中的「傷」是「傷」的繁體形式。
在古時候,「翦傷」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以《康熙字典》為例,其中的寫法為「剪剤」,并沒有單獨的「翦傷」一詞。
1. 他在意外事故中翦傷了手臂,需要馬上就醫。
2. 她的心被他的背叛翦傷了一刀。
1. 翦削:用刀具削去表面的一層。
2. 傷口:被物體或器械損傷後留下的創口。
1. 割傷:用刀剪等器具切開或傷害皮肉。
2. 刺傷:用尖銳物體刺入并傷害皮膚或肉體。
《翦傷》的反義詞是``未傷``,指的是沒有經曆過刀剪等器具的損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