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作官的道路。 漢 桓寬 《鹽鐵論·除狹》:“今吏道壅而不選,富者以財賈官,勇者以死射功。”《漢書·食貨志下》:“有司請令民得買爵及贖禁錮免減罪……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2).為政之道。《舊唐書·姚崇傳》:“ 崇 獨當重任,明於吏道,斷割不滞。” 宋 陸遊 《曾文清公墓志銘》:“公嘗決疑獄, 徐公 謝曰:‘始徒謂君儒者,乃精吏道如是邪!’”《水浒傳》第十八回:“他刀筆精通,吏道純熟。”
“吏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可作如下詳細解釋:
指古代官員選拔、晉升的途徑或規則。漢代桓寬在《鹽鐵論·除狹》中提到“今吏道壅而不選,富者以財賈官,勇者以死射功”, 說明當時吏道被財富和武力壟斷,正常選拔機制受阻。《漢書·食貨志》也指出“吏道雜而多端,則官職秏廢”, 強調若官員選拔途徑混亂,會導緻行政效率低下。這一含義反映了古代官僚制度中的現實問題。
指官員處理政務的原則與方法。唐代名相姚崇因“明於吏道,斷割不滞” 被稱頌,體現其精通行政事務且決策果斷。張華《答何劭詩》中“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 則從側面描述了為政者的壓力與束縛。此含義強調官員需具備的治理能力和道德操守。
“吏”本義指舊時官員(),而“道”在此指途徑或方法,組合後形成複合詞。古人重視“吏道”的規範性,既包含制度層面的選拔标準,也涉及個人執政能力的修養,是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概念。
吏道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吏和道。吏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和力,筆畫數為五畫;道字的拆分部首是辶,筆畫數為12畫。
吏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經典《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喩於邦,君子所不可及也;於德行,於言辭,於吏事,於敬之事,君子所不可不及也。”這句話中的“吏事”就指的是行政管理、官吏的職責和業務。
在繁體字中,吏道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吏字的寫法經過演變,有一些變體,例如:“壴”、“甪”、“立”等。
以下是關于吏道的例句:
1. 他秉持了一條清廉的吏道,一直以來深受民衆的信任。
2. 她對吏道極為重視,時刻保持着高度的行政紀律。
吏學、吏治、吏部、吏事、吏員、吏治體制、吏治化
官道、官員、行政管理、行政職責
民間、非官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