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拾;捆縛。《三國演義》第七回:“ 呂公 領了計策,拴束軍馬。黃昏時分,密開東門,引兵出城。”《水浒傳》第二二回:“當晚弟兄兩個,拴束包裹。”《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拴束行李,前去投軍。”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藝的使命》:“但假如要把它種植在花盆裡面,更加以種種的拴束剪削,使它成為一定的型。”
“拴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收拾、捆縛,既包含物理層面的捆綁(如用繩子固定物品),也引申為對行為的約束。例如《水浒傳》中“拴束包裹”描述整理行李,《儒林外史》中“拴束行李”指捆紮行裝。
二、語義構成
三、使用場景
四、文學引用 該詞高頻出現于古典小說,如:
注意:部分資料将其歸為成語,但更多文獻作為普通詞彙使用。實際語境需結合具體文意判斷是描述物理動作還是抽象約束。
拴束是一個動詞,指用繩子、鍊條、束縛等手段将人或物固定在一處,限制其行動。
拴束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手部部首“扌”,右邊是系部部首“糸”。拴束共有12個筆畫。
拴束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漢字“牽絆”,其中“牽”表示用繩子拴住,“絆”表示限制行動,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漢字中的拴束。
拴束的繁體字為「栓束」。
在古代,拴束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拴可以作為整個詞出現,寫法為「牽」。
1. 他把小狗拴束在樹上,以免它亂跑。
2. 罪犯被拴束在鐵鍊上,無法自由行動。
1. 拴繩:用繩子拴住。
2. 拴栓:用栓子來束縛,限制。
3. 拴鍊:用鍊條拴住,限制。
1. 束縛:用繩子或其他方式固定,限制行動。
2. 約束:限制,約束行為。
自由:不受限制,可以自由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