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拾;捆缚。《三国演义》第七回:“ 吕公 领了计策,拴束军马。黄昏时分,密开东门,引兵出城。”《水浒传》第二二回:“当晚弟兄两个,拴束包裹。”《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拴束行李,前去投军。” 郭沫若 《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但假如要把它种植在花盆里面,更加以种种的拴束剪削,使它成为一定的型。”
拴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拴”和“束”两个动词性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用绳索等物捆绑、系紧,或引申为约束、管束。以下从词典释义、语义演变及用法角度详细解释:
捆绑、系缚
指用绳索、带子等将物体固定或连接,使其不易散开或移动。
例:拴束行李、拴束马匹。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约束、管束
引申指对人的行为或思想加以限制、管理。
例:严加拴束顽童;拴束心猿意马(比喻克制浮躁心思)。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古义侧重“物理捆绑”
早期用例多指具体动作,如《水浒传》中“拴束包裹”“拴束车仗”,强调实物固定。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2002年。
今义扩展至“抽象约束”
现代汉语中常用于比喻义,如“拴束欲望”“拴束言行”,体现对人或事物的管控。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词语 | 核心差异 | 例句 |
---|---|---|
拴束 | 强调“固定+限制”双重动作 | 拴束行李以防散落 |
束缚 | 侧重“压制自由”的负面感 | 旧观念束缚了创新 |
捆扎 | 仅指物理捆绑,无引申义 | 捆扎货物装车 |
出发前需仔细拴束帐篷,避免被风吹散。
纪律的作用在于拴束个体行为,保障集体秩序。
他努力拴束纷乱的思绪,专注于眼前工作。(比喻用法)
“拴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收拾、捆缚,既包含物理层面的捆绑(如用绳子固定物品),也引申为对行为的约束。例如《水浒传》中“拴束包裹”描述整理行李,《儒林外史》中“拴束行李”指捆扎行装。
二、语义构成
三、使用场景
四、文学引用 该词高频出现于古典小说,如:
注意:部分资料将其归为成语,但更多文献作为普通词汇使用。实际语境需结合具体文意判断是描述物理动作还是抽象约束。
鞭擗进里冰惕不料量觇决荡产登极调罨子东驴西磨,麦城自破逗漏斗拳扼昧泛洒沸羹费难丰硕风语讣电富家翁割鸡归鸿和光同尘黑面郎惑媚监考坚肕吉令令京甸军械亢热磕擦擦口爽良奥亮许理董离经轮蹏马屠弥漫木垫衲锦蟠旋迫究黔愚钱庄秋去冬来曲巧热容势峰嵩洛素肌踏垫跳突铜面具瓦缝王会杇镘陷刻贤巧小妇嚣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