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開元 元年改稱中書省為紫微省。簡稱微垣。 元 代稱行中書省為薇垣。 明 洪武 九年改 元 代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司,亦沿稱為薇省或薇垣。 清 初也稱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 明 清 時常以薇垣稱相當于中書省的中樞機構或布政司。 明 吳承恩 《賀思翁受封障詞》:“昔年蘭省,已頒錦軸之榮;今日薇垣,又捧綸音之盛。” 清 趙翼 《戲為疊字體寄邵耐亭》詩:“憶昔與君初結交,儤值薇垣情最密。”
(2).紫微垣的省稱。 明 王猷定 《軍山看日出》詩:“長鲸鼓浪吼天門,北鬥薇垣辨不得。”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婺宿明河澹,薇垣太白芒。”
“薇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演變和語境差異:
一、曆史官署代稱(綜合)
二、天文星象指代(參考) “薇垣”與“微垣”存在混用現象,後者指“紫微垣”——中國古代星官三垣之一,象征帝王居所。《帝京篇》中“微垣妖彗消”即用此天文意象。
三、現代引申含義(據) 部分現代詞典擴展解釋為“圍牆上的薇草”,比喻優美環境。此義項多見于文學修辭,如形容庭院雅緻或心靈境界,但需注意該解釋在古籍中未見明确用例。
建議辨析:
若需考據具體古籍中的用法,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指向行政機構或星象。
《薇垣》這個詞在漢語中是一個名詞,指的是在園林中築起的由藤蔓或爬藤植物形成的栅欄或牆壁。這樣的構造常被用來裝飾園林,增添景緻。
《薇垣》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薇”字的部首是艹,意為草類植物,它在薇字的左側;而“垣”字的部首是土,意為土地,它在垣字的上方。
《薇垣》的總筆畫數為19畫。其中,“薇”字由15畫構成,“垣”字由4畫構成。
《薇垣》是漢語詞彙,它起源于古代漢族文化。在繁體字中,薇字的寫法為葦,垣字的寫法為堧。
在古時候,薇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薇”字是由三個部分組成的,上面的部分是由五個點組成,中間的部分類似于“艸”,下面的部分類似于“隹”。而“垣”字在古代寫法中與現代寫法類似,由兩個部分組成,上面的部分類似于“土”,下面的部分類似于“元”。
1. 這座園林中的薇垣由藤蔓和其他爬藤植物構成,給整個花園增添了一份野趣。
2. 他修築了一道薇垣,用來隔開花園和其他空間。
與《薇垣》相關的組詞有:
1. 薇垣園:指以薇垣為特色的園林。
2. 薇垣禅院:指以薇垣為界限的禅修場所。
3. 薇垣藝術:指以薇垣為靈感的藝術形式。
與《薇垣》的近義詞為:藤牆、爬藤牆等。反義詞則可視具體語境而定,比如沒有藤蔓或爬藤植物構成的牆壁可以被視為薇垣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