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公家發給的糧食。 唐 韓愈 《處州孔子廟碑》:“置本錢廩米,令可繼處以守。”
(2).指官府按月發給在學生員的糧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廩生追糧》:“比者提學 薛瑄 ,以生員有疾罷斥者,追所給廩米。”《六部成語·戶部》“廩銀”原注:“諸生應領廩米,折銀給發。”
“廪米”一詞中,“廪”指古代儲存糧食的官方糧倉(如《坐糜廪粟》中“廪”即米倉義),“米”則特指去殼後的谷物。組合後具體含義如下:
字面含義
指古代官府糧倉中儲存的糧食,特指經過脫殼加工的米。這類糧食多用于官員俸祿發放或赈災儲備。
曆史用途
•俸祿形式:漢代官員俸祿常以“廪米”形式發放,如《漢書》記載二千石官員年俸含米糧。
•赈災儲備:曆代官府遇災荒時會開倉放廪米救濟災民,如朱熹《奏救荒事宜狀》提及廪米調配。
需注意“廪米”與“粟米”的區别:前者專指官倉儲存的成品米,後者泛指未脫殼的原糧。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現代漢語中已鮮見使用。
廪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部首廴(也可稱為《廴》)和部首米。它的拆分部首是貝和禾,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3畫(貝)和5畫(禾)。廪米作為一個詞語,表示用作祭祀的糧食。
廪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動,是古人向神祭奠時所獻上的糧食。廪米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也有一些變化,包括采用繁體字的形式。在繁體字中,廪字的形狀較為複雜,需要額外的筆畫。
在古時候,廪米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由于書寫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們無法确切知道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過,廪米這個詞語的含義在古代已經存在了。
下面是一個例句,用來展示廪米這個詞語的用法:
"他們準備了大量的廪米來供奉神明。"
根據廪米這個詞語,我們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
廪事:管理廪米等糧食的事務
廪牲: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牲畜
廪田:專供官方祭祀所用種植糧食的田地
廪米的近義詞可能包括:
祭品、祭奠、供奉
而廪米的反義詞則可能是:
饑荒、匮乏、缺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