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公家發給的糧食。 唐 韓愈 《處州孔子廟碑》:“置本錢廩米,令可繼處以守。”
(2).指官府按月發給在學生員的糧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廩生追糧》:“比者提學 薛瑄 ,以生員有疾罷斥者,追所給廩米。”《六部成語·戶部》“廩銀”原注:“諸生應領廩米,折銀給發。”
廪米是漢語詞彙中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專名,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糧倉中儲存的官糧。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卷釋義,"廪"特指糧倉,"米"為去殼谷物,組合後專指由政府統一調配的儲備糧食。在中國古代財政體系中,廪米承擔三方面功能:
俸祿形式:《漢書·食貨志》記載,漢代官員俸祿常以"廪米"形式發放,月俸标準按石計量,形成"秩石制度"。這種實物工資制度延續至明清時期,據《明會典》載,五品官員年俸含廪米192石。
赈濟物資:曆代荒政文獻如《救荒活民書》顯示,遇災年官府需開倉放廪米赈濟災民,如宋代設立的常平倉制度規定"災傷七分以上,發廪米濟之"。
軍需儲備:軍事典籍《武經總要》特别強調"邊關廪米須備三年之食",體現其在國防體系中的戰略儲備價值。
從文字學角度考察,《說文解字》将"廪"釋為"谷所振入",段玉裁注指出其字形源自"廣"(房屋)與"禾"(谷物)的會意結構,印證了該詞與糧食儲備的密切關聯。現代漢語中,該詞主要作為曆史術語存在于文獻研究領域。
“廪米”一詞中,“廪”指古代儲存糧食的官方糧倉(如《坐糜廪粟》中“廪”即米倉義),“米”則特指去殼後的谷物。組合後具體含義如下:
字面含義
指古代官府糧倉中儲存的糧食,特指經過脫殼加工的米。這類糧食多用于官員俸祿發放或赈災儲備。
曆史用途
•俸祿形式:漢代官員俸祿常以“廪米”形式發放,如《漢書》記載二千石官員年俸含米糧。
•赈災儲備:曆代官府遇災荒時會開倉放廪米救濟災民,如朱熹《奏救荒事宜狀》提及廪米調配。
需注意“廪米”與“粟米”的區别:前者專指官倉儲存的成品米,後者泛指未脫殼的原糧。該詞現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現代漢語中已鮮見使用。
哀頓拔都白鹾白鶴仙博雞倡俳傳世古垂線足摧毀大伯娘大理啗函丹節睇目渡杯多羅葉二架浮炭瓜片華毂貨求胡作亂為較刻積博桀骜自恃井花水金花茶金石之策進退失圖寄托酒杯積郁刻不待時孔北海老蜯鍊金客吏俸栎輻流泝龍蟠虎踞綠營兵綿裡藏針撇脫乾禮欠情秋蒐曲面染古榮名塞狗洞商謎盛集識主十字庫首戶誰料輸家微法拉危橋枭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