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毀宗廟之牆。古代舉行葬禮時的一種形式。《禮記·檀弓上》:“及葬,毀宗躐行,出於大門。” 孔穎達 疏:“毀宗,毀廟也。 殷 人殯於廟,至葬,柩出,毀廟門西邊墻,而出於大門。”
(2).指已經絕後的宗族。《淮南子·俶真訓》:“興毀宗,立無後者,義也。”
(3).毀滅宗族。
“毀宗”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毀宗廟之牆(古代葬禮形式)
指殷商時期喪葬儀式中的特殊習俗:将宗廟西側牆壁拆除,使靈柩從大門出殡。此記載源自《禮記·檀弓上》,孔穎達注疏明确提到“毀宗”即“毀廟”,是殷人殡葬流程的一部分。
已絕後的宗族
用于描述因無子嗣繼承而斷絕的家族,如《淮南子·俶真訓》中“興毀宗,立無後者”的表述,強調宗族延續的重要性。
毀滅宗族
指通過暴力或權力手段使整個宗族覆滅的行為,屬于極端的社會懲罰形式。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查閱《禮記·檀弓上》原文及注疏,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毀宗》這個詞是指破壞宗族的名譽和尊嚴,是對宗族的污蔑和诋毀。
《毀宗》的部首是“毛”,總共有11個筆畫。
《毀宗》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族是非常重要的組織形式,代表着一族人的尊嚴和榮譽。而《毀宗》一詞則是用來形容那些诋毀他人宗族的人,從而使得宗族名譽受損。
《毀宗》的繁體字為「毀宗」。
在古時候,「毀宗」的寫法稍有不同。“毀”字的上半部分有一個告字旁,下半部分為火字旁,表示破壞、燒毀的意思。“宗”字則由宀字頭和示字旁構成,表示宗族、家族的意思。
他散布謠言,企圖毀宗敗德。
毀謗、宗族、名望
诽謗、辱罵、诋毀
維護、尊崇、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