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宗的意思、毀宗的詳細解釋
毀宗的解釋
(1).毀宗廟之牆。古代舉行葬禮時的一種形式。《禮記·檀弓上》:“及葬,毀宗躐行,出於大門。” 孔穎達 疏:“毀宗,毀廟也。 殷 人殯於廟,至葬,柩出,毀廟門西邊墻,而出於大門。”
(2).指已經絕後的宗族。《淮南子·俶真訓》:“興毀宗,立無後者,義也。”
(3).毀滅宗族。
詞語分解
- 毀的解釋 毀 ǐ 破壞損害:毀滅。毀害。毀棄。銷毀。 燒掉:燒毀。焚毀。 把成件的舊東西改造成别的東西:一張舊桌子毀成兩個小凳子。 诽謗,說别人的壞話:毀謗。毀譽。诋毀。 譽 筆畫數:; 部首:殳; 筆順編號
- 宗的解釋 宗 ō 家族的上輩,民族的祖先:祖宗。宗廟。宗祠。 家族:宗法(封建社會以家族為中心,按制統遠近區别親疏的制度)。宗族。宗室(帝王的宗族)。宗兄。 派别:宗派。禅宗(佛教的一派)。 主要的目的和意圖:
專業解析
"毀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社會結構和禮制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意思:
-
毀壞宗廟:
- 本義解析: "宗"在此指供奉祖先神主、舉行祭祀的場所——宗廟。它是宗族的精神核心和權力象征。"毀宗"即指搗毀、破壞宗廟建築。這在古代被視為極其嚴重的罪行,因為宗廟承載着祭祀祖先、維系宗族認同的重任,毀宗意味着對祖先的大不敬和對宗族根基的破壞。
- 曆史背景: 在古代禮法制度下,宗廟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左傳》等典籍中記載,戰争或政變中毀壞敵方宗廟是打擊其統治合法性和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左傳·定公四年》記載吳國攻入楚國郢都後,有"毀宗"的行為(具體指毀壞楚國王室宗廟),被視為極大的侮辱和破壞。
-
毀滅宗族:
- 引申義解析: 由于宗廟是宗族(同一祖先的血緣團體)存在的物質和精神象征,"毀宗"很自然地引申指毀滅整個宗族。這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消滅成員,更意味着斷絕其祭祀、消除其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使其血脈和傳承徹底斷絕。
- 嚴重後果: 在古代宗法社會,宗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承擔着政治、經濟、社會等多重功能。"毀宗"(滅族)是僅次于亡國的極端懲罰,通常施加于犯下謀反等滔天大罪的家族。例如,曆史上著名的"誅九族"刑罰,其目的就是徹底"毀宗"。
“毀宗”一詞,本義指毀壞供奉祖先的宗廟,引申義指毀滅整個宗族。它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國以血緣為紐帶、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宗法社會特征,破壞宗廟或滅絕宗族都是對既定社會秩序最根本的挑戰和破壞,因而被視為極其嚴重的罪行。
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等權威辭書對“毀”與“宗”的釋義及古代用例分析。
- 曆史背景及例證參考《左傳·定公四年》相關記載(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
網絡擴展解釋
“毀宗”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毀宗廟之牆(古代葬禮形式)
指殷商時期喪葬儀式中的特殊習俗:将宗廟西側牆壁拆除,使靈柩從大門出殡。此記載源自《禮記·檀弓上》,孔穎達注疏明确提到“毀宗”即“毀廟”,是殷人殡葬流程的一部分。
-
已絕後的宗族
用于描述因無子嗣繼承而斷絕的家族,如《淮南子·俶真訓》中“興毀宗,立無後者”的表述,強調宗族延續的重要性。
-
毀滅宗族
指通過暴力或權力手段使整個宗族覆滅的行為,屬于極端的社會懲罰形式。
二、其他解釋辨析
-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如)提到“破壞宗教信仰”的引申義,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詞典,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誤用或擴展。
三、文獻依據
- 核心來源:《禮記》《淮南子》等典籍;
- 詞典參考:漢典、滬江線上詞典等均以古籍釋義為主。
建議需要深入考證時,可查閱《禮記·檀弓上》原文及注疏,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镳宮逼債唱于陳胔楚賦淡冶大樹将軍德勝頭回鬥騎芳音佛牙舍利扶輿蛤蜃鞏固陣地龜齡鶴算黑衣鶴翥喉吻嚼囓交群僥榮腳直積肥九阍虎豹久袴奎踽饋禮來遲懶倦臨贲令辟麗女茫如盲史滿師痲子美貌面究命節魔鬼槃洿契托橪支尚且沙浴壽皇殊科疏嬾私賂遂情堂簿亭卒推翻屯政駝駱王小二過年危狹窩魯朵骛趨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