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何遽 ”。
“何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反問語境,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hé jù(ㄏㄜˊ ㄐㄨˋ),由疑問代詞“何”與表反問的副詞“讵”組合而成。
2. 核心含義 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怎麼”“難道”,用于質疑或否定某種可能性。例如:
《墨子·公孟》:“鬼神何遽(讵)不明?”(鬼神難道不明察嗎?)
3. 用法與異體
4. 古籍例證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中:“内苟含瑕,何遽浴耶?”(内心若有污穢,沐浴又有何用?)進一步體現了其反問強調的功能。
該詞是古漢語中典型的反問結構,需結合上下文理解,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文言文研究或古籍閱讀場景。
何讵(hé kě)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何”、“讵”兩個部分組成。
“何”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7,讀音為“hé”;“讵”字的部首是“言”,總筆畫數為9,讀音為“kě”。
《何讵》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二年》的一句話:“何讵不诔?”意為“怎麼可以不追悼呢?”這裡的“何讵”表示質疑之意。
繁體字為「何訥」。
古時候的寫法中,“何”字的上半部分是三個點,下半部分是兩個點,類似于現代字形中“糸”的形狀;“讵”字的上半部分是“言”的旁邊加一個點,下半部分則是與上半部分對稱的形狀。
1. 我們應該再深入思考一下,何讵是真相呢?
2. 何讵可以不顧一切追求自己的夢想。
組詞:何必、何以、何在、何故、何處。
近義詞:如何、怎樣、為何。
反義詞:肯定、确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