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霜髭的意思、霜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霜髭的解釋

(1).白須。 唐 方幹 《早春》詩:“不信風光疾於箭,年來年去變霜髭。” 宋 蘇轼 《次韻僧潛見贈》:“霜髭不剪兒童驚,公侯欲識不可得。” 明 文徵明 《元旦試筆》詩:“暮齒不嫌來日短,霜髭較似去年多。” 清 厲鹗 《新正試筆次許觀初韻》之一:“漸茁霜髭明鏡裡,自回青眼野鷗邊。”

(2).指胡須變白。 唐 賈島 《送南卓歸京》詩:“殘春别鏡陂,罷郡未霜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霜髭”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白須
    指白色的胡須,常用來形容年長者的外貌特征。例如:

    • 宋·蘇轼《次韻僧潛見贈》:“霜髭不剪兒童驚,公侯欲識不可得。”
    • 清·厲鹗《新正試筆次許觀初韻》:“漸茁霜髭明鏡裡,自回青眼野鷗邊。”
  2. 指胡須變白
    強調胡須從黑色轉為白色的過程,暗喻時光流逝或年歲增長。例如:

    • 唐·方幹《早春》:“年來年去變霜髭。”

二、字義分解

組合後,“霜髭”字面意為“如霜般白的胡須”,帶有詩意化的形象表達。


三、文學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典詩詞,通過胡須的“白”或“變白”暗喻年華老去、歲月滄桑。例如明文徵明《元旦試筆》中“霜髭較似去年多”,即以胡須逐年更白感歎時光飛逝。


四、總結

“霜髭”兼具直觀的形态描寫(白色胡須)和象征意義(衰老、時間變遷),是中文裡兼具畫面感與哲理性的詞彙,常見于唐宋至明清的文學作品。如需更多例句,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霜髭的意思

霜髭是指因年老或寒冷天氣引起的臉上長出的白色胡子。這種現象通常出現在秋冬季節,給人一種成熟穩重的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霜髭的部首是髟(頭發),拆分後的筆畫是23畫。

來源與繁體

霜髭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西京雜記》一書中。目前,繁體字的寫法為霜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霜髭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其寫法為“霜髭”。

例句

1. 他一早起床,鏡中映出了皺紋滿布的霜髭。

2. 這位老人面容慈祥,留着一把厚重的霜髭。

組詞

1. 霜降(指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表示氣溫開始驟降)

2. 霜寒(指天氣寒冷,與霜髭有關)

3. 霜染(指白發或白須)

近義詞

1. 胡須

2. 髭須

3. 胡子

反義詞

1. 秀發

2. 幼稚

3. 暖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