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尊自大,自以為是。《文選·左思<魏都賦>》:“飾華離以矜然,假倔強而攘臂。” 李善 注:“ 鄭玄 《禮記》注曰:‘矜,謂自尊大也。’ 毛萇 《詩》傳曰:‘然,是也。’”
“矜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矜然”指自尊自大、自以為是的狀态,帶有貶義色彩。該詞由“矜”和“然”組合而成:
古籍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西晉左思的《魏都賦》:“飾華離以矜然,假倔強而攘臂。”李善注引鄭玄和毛苌的注解,進一步明确其含義。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描述因過度自信而顯露出傲慢的态度,常見于古典文獻中。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屬于生僻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用法,可參考《文選·魏都賦》及古代注疏文獻。
矜然(jīn rán)一詞是形容人的神态或舉止時帶有自豪、高傲的意思。它常用來形容人的表情或态度顯得自負而引人注目。
矜(jīn)字的部首是石,矢(shǐ),筆畫數為5。
然(rán)字的部首是火,犬(quǎn),筆畫數為12。
矜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時期的文學作品《南齊書·庾信傳》中,作者庾信以“矜然失望”來形容自己感到自負、失望的心情。
矜然在繁體字中寫作“矜然”。
在古代寫法中,矜字的字形偏旁有多種變異,如金(jīn)字旁、石(shí)字旁等,但其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然字在古書法中有不同的變體,如帶“火光”的火字旁或者純粹的犬字旁,但字義與現代保持一緻。
他面對困難的時候,矜然一笑,展現出堅強的意志。
她的自信和矜然的姿态吸引了許多人的注目。
自矜、矜持、矜貴、矜誇、矜賞
驕傲、傲然、自負
謙遜、謙虛、謙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