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末 晉 人 豫讓 事 智伯 , 智伯 甚尊寵之。及 智伯 為 趙襄子 等所滅, 豫讓 立志必為報仇而死,以報 智伯 。乃變名姓為刑人,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兩次行刺 趙襄子 ,未成而 * 。 * 前,要求 趙襄子 給衣服而擊之,以示報仇之意。“ 襄子 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 豫讓 。 豫讓 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 智伯 矣!’”事見《史記·刺客列傳》。後因以“擊衣”為報仇的典實。 清 吳兆骞 《贈孔叟》詩:“擊衣不得心自哀,置鉛無成目空矐。”
“擊衣”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忠義、複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擊衣”指春秋時期晉國刺客豫讓為報智伯知遇之恩,在刺殺趙襄子失敗後,以劍擊打其衣服象征複仇的行為,後成為表達忠義複仇精神的典故。
人物關系
豫讓是晉國權臣智伯的門客,深受智伯器重。智伯被趙襄子聯合韓、魏兩家滅殺後,豫讓立誓複仇。
複仇過程
豫讓為掩人耳目,不惜自毀容貌(漆身為厲)、吞炭變啞,兩次刺殺趙襄子均失敗。最終被趙襄子圍困時,他請求對方脫下外衣,以劍“三躍而擊之”,象征完成複仇使命,隨後自殺身亡。
此典故被《史記·刺客列傳》記載,體現了古代“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觀。豫讓通過“擊衣”這一儀式性動作,既保留了尊嚴,又履行了承諾,成為後世贊譽的悲壯典範。
現代漢語中,“擊衣”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形容以象征性手段完成使命或宣洩悲憤之情,帶有強烈的悲劇色彩。
擊衣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敲打衣物,或用力甩動衣物,以去除灰塵、雜質等。
擊衣的部首是衣,它由「衣」這個漢字的部首組成。擊衣的筆畫數是12畫。
擊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所衍生出來的。在繁體字中,擊衣的寫法為「擊衣」。
在古代,擊衣的漢字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其中包括「檝衣」、「屐衣」等。這些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都有所流傳,但最終統一為現代漢字中的「擊衣」。
1. 她用力擊衣,試圖将衣服上的灰塵甩掉。
2. 我看見他站在院子裡,用拍子擊衣,一時間形成了一片噼裡啪啦的聲音。
組詞:擊掌、擊鍵、擊碎。
近義詞:揚衣、拍衣。
反義詞:整理、熨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