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誄詞 ”。即诔文。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詩文一·各文之始》:“誄辭、哀辭、祭文,亦一類也,皆生者悼惜死者之情,隨作者起義而已。”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四:“誄詞所雲‘ 雲俱 、 幾道 ,白骨同歸’者,謂 豫瞻 緻命,二子皆從死也。” 清 鄭燮 《挽老師鄂太傅》詩之四:“人間五福於今備,合演《洪疇》作誄辭。”《文心雕龍·诔碑》“其詳(一作詞)靡聞” 範文瀾 注:“其誄詞世無傳者,故曰其詞靡聞。”參見“ 誄文 ”。
诔辭是中國古代一種以頌德和哀悼為核心的哀祭文體,其特點和發展可歸納如下:
诔辭又稱“诔文”或“诔詞”,起源于西周時期的賜谥制度,主要用于追述死者功德并表達哀思。最早的記載見于《禮記·檀弓上》,現存最早的诔辭是《左傳·哀公十六年》中魯哀公為孔子所作的《孔子诔》。
文體 | 對象 | 核心内容 | 典型例子 |
---|---|---|---|
诔辭 | 王公貴族、士大夫 | 頌德為主 | 蔡邕《濟北相崔君夫人诔》 |
哀辭 | 夭折或非壽終者 | 哀情為主 | —— |
吊文 | 廣泛(人/事皆可) | 憑吊與詠懷 | 司馬相如《吊秦二世賦》 |
祭文 | 天地鬼神或死者 | 祭祀誦讀 | 屈原《九歌》 |
诔辭不僅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載體,更是文學史上最早兼具實用與抒情功能的文體之一,其“累列生時行迹”的特點對後世墓志銘、行狀等文體産生深遠影響。
《诔辭》是指為了悼念逝者而所作的挽歌或悼詞。它常常用于葬禮、追悼會以及紀念逝者的場合。诔辭通常以文學形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讴歌和懷念。
诔辭的拆分部首是言字旁,它由“讠”和“言”兩個部首組成。
诔辭的總筆畫數為7畫。
《诔辭》一詞源自于古代文獻《詩經》中的《周南·诔》篇。在《詩經》中,诔被用來指挽歌和悼詞。這個詞在後來的演變中逐漸成為表示悼詞的專用詞彙。
在繁體中,诔辭的寫法是「誄辭」。
在古代,诔辭的寫法為「誄辭」。它的形狀和繁體中的寫法相似,隻是使用了一些古代的字形變體。
1. 他朗誦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诔辭,全場哭成了一片。
2. 在逝者的葬禮上,親友們紛紛發表了自己寫的诔辭。
1. 節哀诔辭:指逝者的家屬或朋友在葬禮上所發表的可以安撫親友情緒、表達哀思的辭行。
2. 郁诔:指對逝者表示哀痛的詞句。
近義詞:哀詞、悲辭、挽歌
反義詞:頌辭、贊詞、贊美之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