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霜旦的意思、霜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霜旦的解释

冬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十五日……两岸緑橘丹枫,珍苞映日,虽霜旦严辰,有同暄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霜旦是汉语中具有文学意象的复合词,字面指结霜的清晨。《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寒霜覆盖的早晨”,特指秋冬季节昼夜温差较大时,地表水汽凝结成白色冰晶的自然现象。该词由单字“霜”(水汽凝华现象)和“旦”(天亮时分)构成,属于偏正结构的联合名词。

从词源学考证,《水经注·江水》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记载,是现存最早将“霜”与“旦”组合使用的文献。唐代李善在《文选注》中特别标注此词“状深秋晨景之寒冽”,说明其作为气候特征描述词的功能。

现代语言学研究显示(王力《古代汉语》),该词在文学语境中具有双重意象:既指具体气象现象,又引申为表达孤寂清冷的审美意境。如宋代陆游《秋晓书感》中“霜旦闻征雁”的描写,便同时承载着季节特征与羁旅愁思。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该词时,着重强调其作为时间名词在古诗词中的特殊用法。

在气象学维度,霜旦的形成需同时满足夜间辐射降温明显、空气湿度饱和且风速微弱三个条件,这与《中国气候区划》中关于霜冻气象指标的描述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文学作品对传统意境的复现。

网络扩展解释

“霜旦”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霜旦(拼音:shuāng dàn,注音:ㄕㄨㄤ ㄉㄢˋ)指秋冬季节下霜的清晨,强调寒冷、清肃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水经注·江水二》中描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此处“霜旦”即指秋冬早晨的寒凉景象。


二、文学应用

  1. 经典出处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用于描绘自然景观的冷寂氛围。例如:“虽霜旦严辰,有同暄藻”(《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通过对比凸显冬日清晨的独特美感。

  2. 意境特征
    常与“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等意象结合,表现秋冬清晨的萧瑟与静谧,带有凄清、孤寂的情感色彩。


三、常见误解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10)将“霜旦”简单解释为“结霜的晴天早晨”或“美妙景色”,但根据经典文献,其核心在于季节性的寒冷清晨,而非单纯天气描述,需注意语境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水经注》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翺翥半三不四宝置笔花生不绝如发不直一文长殇驰烟齿牙之猾持正不挠春锄辞诀打撺鼓儿答剌不花涤故更新敦世厉俗根椽片瓦寒蝉僵鸟话碴回聘回渊讲院兼容检手九云诰拘罢栞奠冷语冰人利己主义率健满生生媒姥煤末面谢冥絶沫雨南北衙拈筹逆波剖心请益钦钦敬敬弃邪从正赡表魫灯生产手段沈括适衬说不响私艰同等学历通允投心屯营望屋而食韦编三絶威胁利诱饷劳歇晌邪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