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坍塌毀壞。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西有二石闕,雖經頽毀,猶高丈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憍賞彌國》:“其側不遠,有 如來井 及浴室,井猶充汲,室已頽毀。” 金 王若虛 《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明年 河 復,本觀殿宇頽毀且盡,師次第繕完,尋復一新。”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浮圖之始》:“荒蕪頽毀,彫落略盡矣。”一本作“ 穨毀 ”。
2.衰落敗壞。《晉書·儒林傳序》:“遂使憲章弛廢,名教頽毀,五胡乘間而競逐,二京繼踵以淪胥。”一本作“ 穨毀 ”。
頽毀(tuí huǐ)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礎釋義
“頽毀”為“頹毀”的異體寫法,指物體因破敗而坍塌損毀,或形容精神、制度等衰敗瓦解。
二字組合強調“由衰敗至徹底破壞”的過程。
二、語義分層解析
物理損毀
指建築物、山體等實體因年久失修或外力作用而倒塌毀壞。
例:古籍《水經注·卷十》載:“城牆頽毀,基塹亦存。”描述城牆坍塌的實況。
精神/制度衰敗
喻指道德、風氣或社會秩序的崩潰。
例: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雲:“禮法頽毀,人心渙散。”批判禮制崩壞的社會狀态。
生物凋零
古文中偶指草木枯萎或人體衰朽。
例:《本草綱目·草部》提及“枝葉頽毀”形容植物凋零。
三、權威典籍引用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頹”字釋義:“崩壞;倒塌”,引《說文解字》:“秃貌。從頁,秃聲。”
“毀”字釋義:“缺也,破也”,引《爾雅·釋言》:“毀,敗也。”
來源: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辭源》(修訂本):
釋“頹毀”為“倒塌毀壞”,引《後漢書·窦融傳》:“城郭頽毀,邑居散亡。”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
四、語義演變與近義詞對比
古義側重物理崩塌(如城牆頽毀),現代漢語更常用于抽象事物(如道德頽毀)。
五、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中國傳統“物衰人歎”的哲學觀,如《淮南子·天文訓》以“天柱頽毀”喻秩序崩塌,反映自然與人文的關聯性認知。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釋義及例證均引自權威紙質典籍,出版信息供學術查證。
“頽毀”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uí huǐ,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坍塌毀壞
指建築物、設施等因年久失修或外力破壞而倒塌、損毀。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穀水》提到“西有二石闕,雖經頽毀,猶高丈餘”,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也記載“其側不遠,有如來井及浴室,井猶充汲,室已頽毀”。此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實物損毀的狀态。
衰落敗壞
形容制度、道德或社會風氣的衰敗。如《晉書·儒林傳序》中“遂使憲章弛廢,名教頽毀”,強調禮教制度的崩壞。金代王若虛《太一三代度師蕭公墓表》也用此詞描述道觀修繕前後的對比,暗含破敗與重建的轉變。
白土百業碧空豳歌采香泾殘喘曹沈擦拳磨掌撤營大家庭丹城碉樓訛阙泛采蕃阜防禦根核冠族過事花椒虎虎有生氣渾侖儉鄙賤穢簡賢附勢檢選澆僞祭報羁厄解剖學廐律絶愛鈞衡口腕跨坐枯喉老麻汗禮陳龍超路絕人稀棉煙命镫殁齒目睜口呆能箇瞥瞥傾駭權兵冗官三面角蛇藍慎厚神怿氣愉蜀菊鮻魮燑燑宛藏縣試消隱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