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如同 謝靈運 這樣的慧業文人。語本《宋書·謝靈運傳》:“太守 孟顗 事佛精懇,而為 靈運 所輕,嘗謂 顗 曰:‘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 靈運 前,成佛必在 靈運 後。’ 顗 深恨此言。” 唐 溫庭筠 《哭王元裕》詩:“篋裡詩書疑 謝 後,夢中風貌似 潘 前。”
“謝後”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主要與南朝文人謝靈運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如同謝靈運這樣的慧業文人(即具有智慧與文學造詣的才士),源自《宋書·謝靈運傳》的記載。謝靈運曾對笃信佛教的太守孟顗說:“得道應須慧業文人,生天當在靈運前,成佛必在靈運後。”暗含對孟顗的輕視,認為其佛學修為不及自己。
謝靈運是南朝著名文學家,性格狂傲,常以才華自诩。他通過這句話諷刺孟顗雖虔誠事佛,但因缺乏“慧業”(智慧與文學天賦),即使死後升天或成佛,也會排在自己之後。
唐代詩人溫庭筠在《哭王元裕》中寫道:“篋裡詩書疑謝後”,借“謝後”暗指逝者王元裕的才學堪比謝靈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謝後”有“事後感謝或道别”的用法,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讀,需謹慎使用。
多用于古典文學賞析或曆史人物評價中,例如形容某人才華橫溢卻恃才傲物,或類比謝靈運的文人風骨。
建議:若需深入理解該詞,可查閱《宋書·謝靈運傳》原文或唐代相關詩文評注。
《謝後》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表示感謝的禮節已經完成或已過去。它常用于道别時表示對别人的禮貌和謝意。
《謝後》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語言相關,它的筆畫數是7畫。
《謝後》最早出現在唐代韓愈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中:“謝公謬荷重光榮,拔劍四顧心茫然。借問路傍名利客,何如相忘于江湖。”此詩表達了詩人淡泊名利的态度,後來逐漸演變為道别時表達感謝之意的詞語。
《謝後》的繁體字為「謝後」。
古時候《謝後》的寫法略有不同,以唐代為例,用的是古代的草書體寫法,樣式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
1. 在他離開之前,他向所有幫助他的朋友說了一聲《謝後》。
2. 整個班級都對即将離開的老師表示了最真誠的《謝後》。
組詞:感謝、道别、離别
近義詞:告别、道謝
反義詞:問好、歡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