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操袂的意思、操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操袂的解釋

《禮記·曲禮上》:“獻民虜者操右袂。”本謂獻俘時持其右袂以防異心。後用以指獻捷。 唐 白居易 《太社觀獻捷》詩:“班師郊社内,操袂凱歌中。” 唐 劉禹錫 《凱旋成詠寄荊南嚴司空》:“卉服聯操袂,雕題盡鞠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操袂"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操"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把持也",本義指用手握持(《漢語大詞典》第6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袂"即衣袖,《禮記·深衣》鄭玄注:"袂,袖也"。二字組合成詞,字面意為"執持衣袖"。

二、文獻釋義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有兩種典型用法:

  1. 動作描寫:指實際提起衣袖的動作,常見于禮儀場合。《儀禮·士冠禮》記載:"賓右手執項,左手操袂",描述冠禮中整理衣冠的儀态(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2. 引申象征:喻指積極行動的姿态,如《淮南子·主術訓》"操袂而舞"的表述,展現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态(上海古籍出版社《諸子集成》本)。

三、現代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創作或學術考據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古語詞",建議在當代語境中使用更通俗的"挽袖""振袖"等替代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操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āo mèi,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1. 本義
    源自《禮記·曲禮上》:“獻民虜者操右袂。”原指古代獻俘時抓住俘虜的右衣袖,以防止其反抗或逃跑(因右臂通常為發力側)。

  2. 引申義
    後演變為“獻捷”的代稱,即通過儀式展示戰功或勝利成果。例如唐代白居易《太社觀獻捷》詩雲:“班師郊社内,操袂凱歌中。”。


二、使用場景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原文或唐代相關詩文。

别人正在浏覽...

标點布颿才兼文武長憂稱傳春料出盤碉房都莊堆垜子杜門絕客敦悅藩垣風信旗憤歎赓詩篝車購線含筆寒樽假開肌覺荊樸寖近咎言赍宣狷淺鞠兇來麰領空凜冽厲直盧駱妙彈渺無音信迷頭儗不于倫凝伫烹然平淡無奇辟辟漆宮清脫栖約叡作散蕩商夢懷人善家善勝山述漱濯嵩高損服昙籠特甚網罩玩藝兒圍嘴誣能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