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藩籬和垣牆。泛指屏障。語本《詩·大雅·闆》:“價人維藩,大師維垣。” 毛 傳:“藩,屏也,垣,墻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說》:“公( 鄭玄 )久遊南 夏 ,今艱難稍平,儻有歸來之思,無寓人於室,毀傷其藩垣林木,必繕治牆宇以俟還。” 清 許承欽 《呂梁洪》詩:“乃知天工存地險,千裡一曲當藩垣。” 清 夏燮 《中西紀事·通番之始》:“迨 粵中 大府遣兵隳之, 澳 夷不敢言,而實不便於藩垣之弛也。”
(2).比喻衛國的重臣。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閤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
(3).比喻藩國、藩鎮。 唐 劉禹錫 《賀雪鎮州表》:“ 王承宗 效順著明,復其官爵;所獻二郡,别置藩垣。”《續資治通鑒·宋高宗建炎四年》:“甲子,詔曰:‘ 周 建侯邦,四國有藩垣之助; 唐 分藩鎮,北邊無強敵之虞。’” 明 張居正 《苑田紀》:“夫以宗國藩垣之重, 荊楚 饒沃之區,加以當時禮越諸藩,分不嫌於厚植,化洽南祀,民鹹樂於子來。”
“藩垣”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藩垣”原指藩籬與垣牆,即古代用于防護的屏障設施。其中“藩”為籬笆或屏障,“垣”為矮牆或城牆,合稱泛指防禦性建築。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闆》:“價人維藩,大師維垣”,毛傳注解為“藩,屏也;垣,牆也”。
衛國重臣
唐代文獻中常以“藩垣”比喻國家的重要守護者,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稱“為國藩垣”,指重臣如同屏障般護衛國家。
藩鎮或封國
用于指代地方政權或分封屬地,如劉禹錫《賀雪鎮州表》中“别置藩垣”,描述唐代藩鎮體系。
現代引申義
當代語境中可比喻界限或阻隔,如形容文化、制度等形成的屏障。
該詞承載古代防禦體系與政治結構的雙重象征,既體現軍事功能(如清代文獻提及“澳夷不便藩垣之弛”),也反映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如明代張居正稱“宗國藩垣”)。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并參考了唐代至清代文獻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