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儗非其倫 ”。
儗不于倫(拼音:nǐ bù yú lú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将不同性質或類别的事物強行類比,導緻比喻失當或比較不合邏輯。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來源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字義拆解
整體意為将不可比的事物強行比較,導緻邏輯錯位。
深層内涵
該成語強調類比時需遵循事物本質的同一性,若忽略差異而機械對比,則結論失去意義。例如将抽象概念與具象事物類比(如“愛情如石頭”),或跨維度比較(如“才華似身高”),均屬“儗不于倫”。
例:以蝼蟻喻英雄,實屬儗不于倫。
例:将經濟政策與烹饪技法類比,難免儗不于倫。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收錄該詞條,釋義為:“謂比喻不當,比拟不合同類。”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第7卷,第1023頁。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
在“儗”字條目下注明:“儗不于倫”為固定搭配,強調“類比失當”。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5年修訂版,第312頁。
《中國成語大辭典》
将其列為“冷僻成語”,釋義側重其邏輯謬誤特性。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年,第789頁。
“儗不于倫”是漢語中批判非理性類比的重要語彙,其權威釋義立足于經典辭書,適用于文學、邏輯及學術批評領域。
“儗不于倫”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拿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進行不恰當的類比。其中“儗”古通“拟”,意為比拟;“不于倫”即不在同一類别或層次,整體強調比拟不當。
出處與例句
出自朱自清《<燕知草>序》:“後一類呢,恕我儗不于倫,像吳山四景園馳名的油酥餅。”。此處作者自謙用油酥餅類比某些事物可能不夠貼切。
用法與結構
近義與辨析
讀音争議
拼音存在兩種标注:
如需進一步溯源,可參考朱自清《燕知草》序言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剝刺貶賤鞭牛蠶耕寵旌崇文摧輪錯帶登蓬瀛刁徒獨個鵝兒黃臯契鼓颔過頤豕視橫斜和聲署淮汭诘武檕梅舅老爺隽茂空陰侉子良緣靈轸慢戲鎂砂門鋪郫筒搶問齊赫特青溪輕亞窮守卻老霜渠侬三分天下有其二山志紹世舌簧折愧深井獸環霜椑湯媪譚人鳳桃穰天京保衛戰鬀發工通準畏愛尾蚴烏珠香餌見年小動作小強小水枭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