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處身尊貴。《易·益》“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三國 魏 王弼 注:“得位履尊,為益之主者也。”
"履尊"是由"履"與"尊"構成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包含雙重内涵:
一、字源本義 "履"在《漢語大詞典》中具有三重義項:①踐踏(《說文解字》足部);②實行(《禮記·表記》);③職位(《詩·周南》鄭玄箋)。"尊"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特指:①地位崇高(《孟子·萬章下》);②敬稱(《戰國策·齊策》)。二字組合形成"身居高位而踐行職責"的核心語義。
二、語義演變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呈現動态發展:早期指代帝王登基(《漢書·藝文志》),後擴展至官員就職(《資治通鑒·唐紀》),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形容擔當重要職務(《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例如:"履尊樞要,當思社稷之重"(《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八九)。
三、語用特征 當代使用呈現三個維度:①職位晉升的完成态(如履新就職);②責任承擔的進行态(如履職盡責);③身份轉換的持續态(如角色適應過程)。根據《現代漢語八百詞》分析,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就位""擔綱"等動詞形成語義呼應。
四、權威參考
“履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理解:
處身尊貴
指處于尊貴的地位或身份。這一解釋源于《易經·益卦》中“得位履尊”的注解,強調人在高位時的狀态。
行為準則
指按照自身身份或地位行事,尊重他人權威,恪守本分,避免傲慢越界。常見于職場、社交場合,強調對上級、長輩的禮敬。
“履尊”既可表示客觀的尊貴地位,也可作為行為準則,兩者均強調身份與責任的匹配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易經》及王弼注疏。
埃穢磅秤禀贍不聲不響蔡文姬傳告錯處大壑丹泣倒箸大弦戲登得埵堁惡金躬行旱熯合醵何似後漢黃巢起義轘曲回扃健舉家稅敬奉進選舊名積賊機子駿命殼子鐐竈龍羹冒恩冒功邀賞瞀亂沒水泥燕怒吻鞶裂攀條貧隘前覩起富瓊殿瑞鶴仙睿性色拒省垣送終逃拐桃水體料頭項頹阙屠者霧萃小闆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