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平的濕地。《管子·形勢》:“平原之隰,奚有於高。” 戴望 校正:“‘平原之隰’當作‘平隰之封’。”《晉書·文苑傳·趙至》:“肆目平隰,則寥廓而無覩。” 南朝 齊 王融 《采菱曲》:“雕輜傃平隰,朱櫂泊安流。”
“平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平隰(píng xí)指低平的濕地,屬于地理地貌描述詞,常用于古籍中。例如《管子·形勢》提到“平隰之封”,《晉書》中趙至“肆目平隰”的描寫,均強調平坦濕潤的地形特征。
部分資料(如)提到“平隰”在成語中引申為“平定戰亂,使人民安居樂業”,但這種用法在權威古籍中未見直接記載,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擴展解讀。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謹慎使用此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管子》校注本。
《平隰》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山坳平地處。這個詞擁有豐富的内涵,可以用來形容山勢起伏的地形。
《平隰》這個詞的部首是山(山字旁),共有14個筆畫。
《平隰》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記載。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坪隰」。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坪隰」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組成部分是「土」和「木」。這兩個部分分别表示山地和植被,整體意味着山坳平地處。
1. 這片平隰地處于山脈之間,環境優美宜人。
2. 走過那片平隰,我才意識到山脈的壯麗。
3. 他們在平隰地上安營紮寨,築起了一個臨時營地。
1. 平隰地:指山勢起伏,地勢平緩的處所。
2. 平隰坡:指地勢平緩而起伏的山坡。
近義詞:坦巨、平地、坪地。
反義詞:陡峭、高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