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而止息。《漢書·禮樂志》:“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昔 袁太尉 不忍錮人,而 楚 獄衰息。” 明 陳子龍 《禮論》:“佛 老 邪淫之祠興,故人之敬鬼甚於古,而不於其當敬,是以祭祀之道衰息無遺。”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且 北朝 更喪亂久,文章衰息,浸已絀於 江 左。”
“衰息”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uāi xī,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由盛轉衰後逐漸停止”的過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衰息”既包含事物由盛轉衰的動态過程,也強調最終趨于平靜或消亡的結果。其用法多偏向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文化、社會現象的評述中。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多用于具體事件(如案件、祭祀),現代可擴展至抽象領域(如精力、趨勢)。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禮論》等原文。
《衰息》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逐漸衰落或消退。可以用來描述某種力量、情感、聲音等的減弱或減少。
《衰息》由部首衣和部首心組成,共計12個筆畫。
《衰息》一詞的來源比較久遠,最早見于《周易·坤卦》的解釋中,用以描述地勢逐漸低落的狀态。後來逐漸引申為其他方面的衰退或消失。
繁體字為「衰息」。
在古代,「衰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字形請參考古代文字學相關的資料。
他的聲音越來越衰息,聽不清楚了。
這個組織的影響力正在衰息。
衰落、消退、減弱、遞減
衰退、減退、減弱、低落
興盛、增長、增強、發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