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羁鞿的意思、羁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羁鞿的解釋

馭馬之具。喻牽制、束縛。 明 劉基 《寄贈懷渭上人》詩:“我如野馬貫藪澤,絡以羈鞿知必踠。”一本作“ 鞿羈 ”。《楚辭·離騷》:“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王逸 注:“鞿羈,以馬自喻。繮在口曰鞿,革絡頭曰羈,言為人所係累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羁鞿”這一詞可能存在書寫誤差或混淆,結合曆史文獻和構詞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若為“羁縻”(jī mí)的誤寫

這是中國古代政治術語,指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柔性管理政策,常見于漢唐至明清時期:

  1. 詞源: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傳》索隱,原指“馬絡頭(羁)”和“牛缰繩(縻)”,引申為籠絡控制。
  2. 政策内涵:中央王朝通過冊封當地首領(如土司)實現間接統治,而非直接管轄,例如唐朝的羁縻州制度。
  3. 曆史演變:宋代後發展為更系統的土司制度,明清時期逐漸改土歸流。

二、若确為“羁鞿”(jī jī)

此詞罕見,但可從單字解析:

  1. “羁”:本義為馬籠頭,引申為束縛、限制,如《淮南子》中“約束”之意。
  2. “鞿”:讀音jī,原指馬缰繩,後亦表約束,如《楚辭·離騷》中“鞿羁”連用,指受牽制。
  3. 組合義:二字同義複用,強調對人的言行或思想的雙重約束,常見于古典文學中比喻性表達。

建議

若為學術引用,請核查原文準确性。若指曆史政策,正确用詞應為“羁縻”;若為文學比喻,可能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可參考《史記》《漢書》等典籍進一步考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羁鞿的意思

《羁鞿》是一個特指古代放牧時用來束縛牲畜的一種繩索的詞彙。

拆分部首和筆畫

《羁鞿》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羁”字的部首是“⺶”,共有7個筆畫;“鞿”字的部首是“革”,共有18個筆畫。

來源

《羁鞿》這個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疾雷破山風,亂鞟各不靜,雲及四時雨,恐竦危畏殺。”意為雷聲響過山脈,風雨四起,牛羊受到束縛,因而感到恐慌和害怕。

繁體

《羈韁》是《羁鞿》的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羁鞿》寫法為:“罍罍”、“罍轡”等。

例句

1. 放牧時必須用《羁鞿》來束縛牲畜,以免它們離開了指定的範圍。

2. 馬上的《羁鞿》緊緊套在馬鞍上,使馬匹能夠受到駕馭的控制。

組詞

1. 羁絆:束縛、限制。

2. 束縛:套上繩索或帶子進行限制。

3. 牽制:用力拉住或制止他人。

4. 拘束:受到限制,無法自由活動。

近義詞

1. 繩縛:用繩子束縛。

2. 缧绁:指被繩索或鎖鍊所束縛。

反義詞

1. 解放:使從束縛中得到自由。

2. 自由:沒有限制或束縛,能夠隨意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