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曹操 、 劉備 的并稱。 晉 陸機 《辯亡論上》:“夫 曹 劉 之将,非一世所選。” 宋 辛棄疾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詞:“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 劉 。生子當如 孫仲謀 。” 清 吳偉業 《畫中九友歌》:“ 阿龍 北固 持雙矛,披圖 赤壁 思 曹 劉 。”
(2). 曹植 、 劉桢 的并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比興》:“至於 揚 班 之倫, 曹 劉 以下,圖狀山川,影寫雲物。” 唐 杜牧 《酬張祜處士見寄長句四韻》:“七子論詩誰似公? 曹 劉 須在指揮中。” 清 顧炎武 《<音學五書>序》:“僅按 班 張 以下諸人之賦、 曹 劉 以下諸人之詩所用之音,撰為定本,於是今音行而古音亡。”
“曹劉”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蘊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兩類釋義:
一、曆史人物合稱
特指東漢末年的曹操與劉備。二者作為三國時期重要政權領袖,常被并稱以代指英雄人物或政治對手。如宋代蘇轼《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即以二人象征豪傑争雄的格局。此用法多見于古典詩詞,強調曆史人物的對比性與競争性。
二、文學領域并稱
指建安文學代表曹植與劉桢。南朝文學批評家鐘嵘在《詩品》中将二人并列上品,評曰“曹劉殆文章之聖”,突顯其五言詩的典範地位。唐代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中“氣奪曹劉”的表述,亦以曹劉作為衡量詩歌氣韻的标準。
詞義流變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原指曹操、劉備的軍事對峙。魏晉後隨文學批評發展,衍生出曹植、劉桢的文人并稱義項,兩類釋義在曆史文獻中并行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指向。清代趙翼《瓯北詩話》曾辨析“論武略則推曹劉,論文藻亦尊曹劉”,揭示詞義的雙重文化承載。
“曹劉”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曆史文化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曹操與劉備的并稱
這是最常見的解釋,源自三國時期兩位政治領袖的對立關系。曹操(東漢權臣)與劉備(蜀漢建立者)在政治、軍事上長期對抗,代表不同的價值觀(如權謀與仁德)。成語“曹劉”常被用來比喻勢均力敵的對手或對立陣營,如辛棄疾詞“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曹植與劉桢的并稱
兩人均為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文學家,屬“建安七子”之列。他們的文學成就常被後世并稱,如杜牧詩句“曹劉須在指揮中”,劉勰《文心雕龍》也以“曹劉”代指文學典範。
曹操與劉備的關系:
兩人既有合作也有對抗。據《漢末英雄記》記載,曹操曾私下與劉備密談,但劉備将内容洩露給袁紹,導緻曹操受挫。此外,曹操曾評價“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耳”,體現其微妙關系。
文學中的“曹劉”:
曹植的浪漫主義與劉桢的剛健文風共同代表了建安文學的高峰,唐代以後常被用作文學批評的标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事件,可參考《辯亡論》《文心雕龍》等原始資料,或辛棄疾、杜牧的相關詩詞作品。
白絹白露碑版表皮壁立千仞秉筆直書不直一錢馳币赤方充颎出戍刌度打掃凡卑反脣梵相赴宴該號告退祼圭華蕚畫粥惠來驚怵驚仆隽客開墾勘同蘭英良實龍樓鳳阙銮跸貿首之仇民俗學弄潮兒農機站盤瓠庖脍乾冰牽裾欠欠答答愆滞羣分三清境韶春石梯搜奇抉怪瑣猥天法田連仟伯天塌地陷銅阙退渾屯衛瓦溜香蛾小市民謝土谿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