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露的意思、白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露的解釋

[White Dew] 節氣名,每年九月上旬交節

詳細解釋

(1).秋天的露水。《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南朝 梁 江淹 《清思》詩:“白露滋金瑟,清風蕩玉琴。”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二:“白露下百草,蕭蘭共雕悴。” 艾蕪 《榮歸》:“平野剛從叛亂裡解脫出來,但危險和襲擊,卻還同秋風白露一道兒留着。”

(2).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在陽曆九月八日前後。《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鴈來。”《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東風解凍” 唐 孔穎達 疏:“謂之白露者,陰氣漸重,露濃色白。”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白露前雨》:“如雨在白露前一日,得稻一分。” 峻青 《海嘯》:“眼下白露快要到了,麥子再不下種,過了節氣,出不來苗,明春就抓瞎了。”

(3).茶的一種。 宋 楊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産,六經載之詳矣,獨異美之名未備……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四·茗》:“ 楚 之茶則有 荊州 之仙人掌、 湖南 之白露、 長沙 之鐵色。”

(4).猶言陳述吐露。 唐 韓愈 《上留守鄭相公啟》:“不以真情狀白露左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露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自然現象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白露”為“靠近地面的水蒸氣夜間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因呈白色而稱之”,特指秋季晝夜溫差增大時形成的露水。該現象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被描述為“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從五行角度解釋露水呈現白色的原因。

二、二十四節氣指稱 作為秋季第三個節氣,《中國天文年曆》記載白露通常始于公曆9月7-9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65度。《禮記·月令》記載其氣候特征為“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反映氣溫下降、候鳥南遷的自然規律。

三、文學意象演變 《詩經·秦風》首創“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經典意象,後經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強化,成為表達秋思、時光流逝的文化符號。《全唐詩》中涉及白露意象的詩作達127首,多與羁旅懷鄉主題相關。

四、傳統農事參照 《齊民要術》記載“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的農耕諺語,反映古代農業社會對節氣物候的觀察總結。現代氣象數據顯示,此時我國北方地區日均溫普遍降至22℃以下,長江流域進入水稻抽穗揚花期。

網絡擴展解釋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其名稱含義、氣候特征和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名稱由來

  1. 自然現象
    白露指天氣轉涼後,水汽在地面或植物上凝結成白色露珠的現象。此時晝夜溫差顯著增大,清晨可見露水密集,故稱“白露”。

  2. 五行與命名
    古人将四季與五行對應,秋屬金,金色白,因此用“白”形容秋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提到:“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二、時間與天文特征

三、氣候特點

  1. 晝夜溫差大
    白晝陽光仍熱,夜晚氣溫驟降,形成“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顯著溫差。
  2. 天氣轉涼标志
    暑熱結束,進入涼爽秋季,民間有“白露身不露”的諺語,提醒注意保暖。

四、物候與民俗

  1. 三候現象
    • 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儲存食物)。
  2. 傳統習俗
    包括祭祀大禹、釀五谷酒、飲白露茶等,部分地區還會采集“十樣白”草藥煲湯。

五、文化意象

白露在詩詞中常象征秋意與思鄉之情,如杜甫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它既是自然節令的轉折點,也承載着農耕文化中豐收的期待(如“搶秋搶秋,不搶就丢”)。

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氣候數據或地域習俗,可參考權威曆法資料或地方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翺師表裡不一布令滄浪客操調唱于成癖初妻刍荛厝邊打眼鲽鹣地氣都江堰泛濫發鮮飛魚族陔步龔古爾兄弟共濟管弦痼癖駭心動目橫談合題渾然天成講樹艱詭監收驕盈解弛鲸蠟雞犬無驚寬刑良師麟楦厲音龍戰于野輪磨民事磨崖母老虎能名盤鄉膨大瓊荂掃地出門山階神飛色舞時乖命蹇石哈欠石留癙憂四處歲德跳龍門蕪荟相嘔虓險攜老扶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