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戍的意思、出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戍的解釋

到邊地戍守。 明 陳子龍 《上巳行》:“萬裡 黃龍 誰出戍,三年紫燕獨歸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因想此時國家用兵,出戍的人必多;出戍的人多了,戍婦自然也多;因作了三章《戍婦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出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離開駐地前往邊疆或軍事要地執行戍守任務。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出戍”指軍隊或士兵奉命離開原駐地,前往指定的邊境或軍事據點駐防守衛。

“出”強調離開、出發的動作,“戍”指駐守邊疆、防禦外敵的軍事行為,二字結合突出由内向外、主動奔赴防地的動态過程。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1. 軍事調防性質

    古代為鞏固邊防,常定期輪換戍邊軍隊。如《新唐書·兵志》載:“府兵平日皆安居田畝,每更番出戍。”說明士兵需輪流出征戍守。

  2. 時空特征

    多指向遠離中原的邊關(如西北、塞北),且戍守時間較長。唐代詩人杜甫《兵車行》中“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即側面反映戍邊之久。

  3. 引申義

    在文學作品中,“出戍”常暗含征人離鄉、家國責任的悲壯色彩。如清代顧炎武《塞下曲》中“出戍不知萬裡情”。


三、字源與構詞分析


四、權威文獻例證

  1. 《宋史·職官志》

    “凡将兵出戍者,皆奉樞密院劄子。” 說明戍邊行動需經中央軍事機構批準。

  2. 《明實錄·太祖實錄》

    “命将士出戍北邊,嚴烽堠,謹斥候。” 反映戍守包含警戒、偵察等職責。


參考資料來源(基于權威辭書與曆史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1年。
  3. 《全唐詩》《宋史》《明實錄》等古籍原文輯錄(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線上鍊接,來源标注依據紙質文獻版本信息;現代詞典釋義參考官方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出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到邊地戍守,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出戍(拼音:chū shù)指離開原駐地,前往邊疆或軍事要地執行駐守任務。該詞由“出”(離開)和“戍”(軍隊防守)組成,強調從原處調派至邊關的軍事行動。


拆字釋義


文獻例證

  1. 明代陳子龍《上巳行》:“萬裡黃龍誰出戍,三年紫燕獨歸梁。”
    ——描寫将士遠赴邊疆戍守,多年未歸的離别場景。
  2. 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因想此時國家用兵,出戍的人必多……因作了三章《戍婦詞》。”
    ——反映戰争時期戍邊士兵增多,家屬思念成疾的社會現象。

曆史背景

清代道光年間,福建東山島曾設“義勇祠”,供奉因戍守台灣、澎湖殉難将士的亡靈牌位,印證“出戍”在曆史上的實際應用。


“出戍”多用于古代軍事語境,體現将士離鄉戍邊的職責與犧牲。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事件,可參考《上巳行》《戍婦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童百煉鋼别次草跋成格蚩庸寵沐籌筴初九春興出竅當闌德鄰點鼓砥操敦說兒母鳳炬勾拽股子話長説短回還醮訴誡誓絜楹靜安徑涉斤然巾帤籃舁臉黃肌瘦廪膳流星錘龍鯉鹵地落鈔泯泯芬芬模則難産乾臘羬羊啓行契好輕利情知仁羿三征收刈獸子抒意天上人間土地證退翁兔影亡慮無德而稱無拂無際可尋閑民顯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