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耽誤。《三國志·蜀志·費祎傳》“頃之,代 蔣琬 為尚書令” 裴松之 注引《費祎别傳》:“ 董允 代 禕 為尚書令,欲斅 禕 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愆滞。”
愆滞(qiān zh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文言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延誤、耽擱、遲滞,強調因過失或拖延而導緻事情未能如期進行或完成。以下是詳細釋義:
延誤;耽擱
指因人為疏忽、過失或客觀阻礙導緻事情未能按時推進或完成。
例: “公務愆滞,恐誤期限。”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停滞;積壓
引申指事物因受阻而停滞堆積的狀态,如文書、事務等積壓未理。
例: “案牍愆滞,亟需清理。”
來源參考: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本義為“過失、罪過”,《說文解字》釋為“過也”。引申為“失誤導緻的延誤”。
本義為“水流不暢”,《說文》釋為“凝也”。引申為“停滞、不流通”。
二字組合強調因過錯或疏忽造成的停滞狀态。
《宋書·王弘傳》:
“庶務愆滞,皆由主者懈慢。”
(各類事務延誤,皆因主管者懈怠。)
來源參考: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書》
《南齊書·武帝紀》:
“獄訟愆滞,多妨農時。”
(訴訟案件積壓拖延,多誤農事時節。)
來源參考: 中華書局點校本《南齊書》
多用于描述公務、文書、計劃等正式事務的延誤,罕見于口語。
含貶義,暗指因主觀過失或管理不善導緻的負面結果。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辭書與古籍文獻):
“愆滞”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耽誤、延誤,多用于描述事務處理或時間上的耽擱。例如《三國志》中提到董允接替費祎職位後,因模仿其行事風格,導緻“旬日之中,事多愆滞”,即事務積壓延誤。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志》相關注釋或權威漢語詞典。
枹鼓奔竄貶甘避靜蔡倫成千累萬吃不上觸藩捶胸跌腳叢夥稻尾頓進而況飯瓜分裱風吹浪打風華絕代輻裂拂然覆潤撫治幹佐光價傀奇故宇漢表講武城箋翰吉福記功忘過金谷友掎挈伺詐酒綠燈紅竣盡聚訟紛纭棵兒來昆麗精六先生拿粗挾細納節攮包平棊千字文瓊鸾七魄悠悠齊山客如來佛掃數滲坑事外衰燈蕬蘿畋狩聞一知十武溪笛無羊月顯道小升洩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