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梵相的意思、梵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梵相的解釋

(1).佛菩薩等清淨莊嚴之相。《全唐詩》卷八五一載 吳越 僧《武肅王有旨石橋設齋會進一詩》之四:“羅漢攀枝呈梵相,巖僧倚樹現真形。”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天下寺立觀音像,蓋本於 唐文宗 好嗜蛤蜊。一日,禦饌中有擘不開者,帝以為異。因焚香祝之,乃開。即見菩薩形,梵相具足。” 元 吳萊 《夕泛海東尋梅岑山觀音大士洞》詩之三:“天香固遙聞,梵相俄一瞥。”

(2).泛指佛像。 元 柳貫 《三月十日觀南安趙使君所藏書畫古器物》詩:“庭光古佛出梵相,滿月在水蓮生趺。”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精塑佛像》:“﹝ 劉元 ﹞又從 阿尼哥 國公學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為絶藝。”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中》:“中供大佛三座。旁列梵相,或衣雲衲,倚竹杖,橫梵書貝帙;或抱膝聳肩,狀若鬼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梵相是漢語中具有宗教與藝術雙重含義的詞彙,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梵相專指佛教造像的形貌特征。該詞由"梵"(佛教術語,意為清淨)與"相"(形态表征)構成,最早見于《漢語大詞典》"佛像"詞條注疏,特指符合佛教儀軌的造像标準。

二、佛教藝術術語 在佛教美術體系中,梵相指融合印度犍陀羅風格與中國本土審美的造像範式。《佛教藝術大辭典》記載,唐代畫聖吳道子所創"吳帶當風"即屬典型梵相表現,衣紋線條既保留印度薩爾納特式薄衣貼體特征,又融入中原飄逸筆法。

三、曆史演變特征 北魏至隋唐時期,梵相經曆三次風格疊代:初期受健陀羅藝術影響強調立體寫實,中期融入笈多王朝"濕衣出水"技法,晚期形成褒衣博帶式漢化造型。《中國佛教造像史》收錄雲岡第20窟主佛即為早期梵相典型。

四、相關術語體系 佛教典籍中常與"梵音""梵呗"等術語并列使用,《佛教文化關鍵詞》指出,三者共同構成佛教藝術的"形聲義"系統,分别對應視覺形象、誦經音律和教義闡釋。

五、文獻實證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菩提樹垣内四隅皆有大窣堵波,金銅梵相莊嚴殊特",佐證該詞在唐代已成為佛教藝術的标準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梵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佛教文化和漢語語境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佛教術語

    • 佛菩薩的莊嚴形象:指佛、菩薩等聖衆清淨莊嚴的相貌特征,如《全唐詩》中“羅漢攀枝呈梵相”即形容羅漢的神聖姿态。
    • 泛指佛像:元代柳貫詩句“庭光古佛出梵相”中,則擴展為對佛像的通稱。
  2. 成語用法
    在文學和口語中,“梵相”形容人相貌高雅美麗、神态莊重,如“梵相清癯,氣度出塵”。此用法以“梵”喻神聖,“相”指容貌,融合佛教意象與漢語修辭。

二、曆史典故

三、使用場景

四、發音與結構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能改齋漫錄》等),可參考、4的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百能包夥邊場比物不足道彩色片采組常律寵赉刺字擋戗淡素疊秀東閣睹着知微凡緣沸脣婦人孺子甘溜垢玩苟延殘息貫金石鼾聲黑色素浣衣裡呼和較文伎道街譚巷議金糕積勢跬跬拜拜量瓶樓閣台榭沒見食面鬧開泥中之對品德契合七十二變化戎柄山居神保試看順矩説情舒啟撕裂踏謡娘甜浄钿窩讬物陳喻霧散賢府相覓象說纖毫無犯小閑挾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