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枯瘦的意思、枯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枯瘦的解釋

[emaciated;skinny] 枯幹消瘦

枯瘦的身軀

詳細解釋

消瘦;幹瘦。 宋 歐陽修 《辭宣徽使判太原府劄子》之二:“腰腳枯瘦,行履艱難。” 宋 陸遊 《六十吟》:“嗟予忽忽蹈此境,衰髮如蓬面枯瘦。” 清 葆光子 《物妖志·雜類·笤帚》:“僧體枯瘦,氣息懨懨然,漸無生氣。” 巴金 《将軍集·五十多個》:“那時候它充滿了活氣,就像一個健康的壯年人,後來才染上了疾病,漸漸地枯瘦起來。” 艾蕪 《海島上》:“現在他那按在牆頭上的枯瘦指頭和兩片略略張開的薄嘴唇,還正在微微顫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枯瘦”是一個形容詞,用于描述人或動物極度消瘦、幹癟的狀态,仿佛失去了水分和生機。其核心含義在于同時強調“幹枯”與“消瘦”兩個特征。

  1. 核心釋義:

    • 幹枯而消瘦。 指身體因缺乏營養、衰老、疾病或其他原因,導緻肌肉脂肪嚴重流失,皮膚失去彈性和光澤,呈現出幹癟、皺縮、缺乏生氣的狀态。它不僅指體重輕、體型單薄(瘦),更着重于形容那種缺乏水分滋養、幹癟無肉的視覺和觸覺感受(枯)。例如:“老人枯瘦的手”、“枯瘦如柴的身體”。
  2. 語義側重與特征:

    • “枯”的體現: 強調皮膚或肌肉組織失去水分和飽滿感,顯得幹癟、皺縮、缺乏光澤和彈性,常帶有一種脆弱、衰敗的觀感。
    • “瘦”的體現: 強調皮下脂肪和肌肉組織嚴重減少,骨骼輪廓清晰可見,整體形态單薄、孱弱。
    • 程度較重: “枯瘦”描述的是一種非常嚴重的消瘦狀态,遠超一般的“瘦”,常暗示健康不佳、營養不良或飽經風霜。
  3. 常見使用場景:

    • 描寫衰老或病弱: 常用于描繪老年人、長期患病者或極度營養不良者的體态。例如:“病榻上枯瘦的老人”。
    • 文學性描繪: 在文學作品中,用于刻畫人物的苦難、艱辛或生命力衰竭的狀态,增強形象感和感染力。例如:“他枯瘦的臉上刻滿了歲月的滄桑”。
    • 形容極度饑餓或貧困: 用來表現因饑餓或貧困導緻的極度消瘦。例如:“饑荒中枯瘦的難民”。
  4. 與近義詞的辨析:

    • 瘦: 泛指脂肪少、肉少,程度較輕,範圍更廣,不一定包含“幹枯”感。枯瘦是瘦的極端和具象化表現。
    • 幹瘦: 與枯瘦意思非常接近,也強調幹癟和消瘦。有時可互換,但“枯瘦”在文學表達中可能更側重衰敗、缺乏生機的意味。
    • 消瘦: 更側重描述體重減輕、變瘦的過程或結果,是相對中性的描述詞,不一定帶有“枯”的幹癟感。
    • 骨瘦如柴: 成語,形容極度消瘦,骨頭外露像幹柴一樣,與“枯瘦”含義高度重疊,形象更為誇張。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枯瘦”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動物因疾病、營養不良、衰老等原因導緻的極度消瘦狀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枯瘦”指身體幹癟、肌肉萎縮,皮膚因缺乏水分或脂肪顯得幹燥皺縮,整體呈現虛弱無力的狀态()。例如“枯瘦如柴”“枯瘦的手”等表達,均強調消瘦程度之深()。

二、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歐陽修《辭宣徽使判太原府劄子》中“腰腳枯瘦,行履艱難”,陸遊《六十吟》亦用“面枯瘦”形容衰老()。現代文學中,巴金、艾蕪等作家也常用此詞描寫人物的憔悴()。

三、用法特點

  1. 描述對象:多用于形容人,尤其是因疾病、貧困或衰老導緻的消瘦,如“枯瘦的老人”“枯瘦的難民”()。
  2. 情感色彩:隱含同情或悲憫,如“她身材枯瘦,連衣裙像挂在衣架上”()。
  3. 常見搭配:常與“如柴”“幹癟”等詞連用,強化視覺效果()。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例句參考

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詳情,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如漢典、查字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

愛手反裘敖惱班史夯雀兒先飛波騰不挑之祖朝物誠令丑顇川澤納污促促大風曲蹈義大搉登雲放迹憤疾夫人裙帶詭俗哈敦罕稀紅丸案黃廬禍盈惡稔奸谄腳不點地剿絶腳掌踖踧介介然錦囊妙計撠掖窺望樂逸連理盤連台本戲撩動龍須友露風帽兜悶氣鳴将靡飾毗戲奇幻桡木腮頰傷心蒿目聖訓身後失道水帝睡相思愆同響吐車茵外貨相屬綫绨下三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