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授衣假的意思、授衣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授衣假的解釋

唐 國學每年九月的假期。《新唐書·選舉志上》:“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唐 張籍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九:“初當授衣假,無吏挽門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授衣假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節令假期制度,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在農曆九月向官員發放冬衣料并給予相應假期的行政安排。這一制度最早可追溯至《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記載,後經唐代《假甯令》确立為法定節假日。

從制度層面解析,授衣假包含雙重功能:其一為物質保障功能,依據《唐六典》卷四記載,官員在九月可領取朝廷發放的絹帛等制衣材料;其二為時間保障機制,據《新唐書·百官志》載,官員在此時段享有十五日假期用于制備冬衣。該制度與春季"田假"形成呼應,共同構成古代"春冬給假"的完整體系。

在文化内涵層面,授衣假承載着"順天應時"的禮制思想。《禮記·月令》載"季秋之月,天子乃教于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說明該制度與古代月令行政體系深度融合。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特别強調,授衣假期間官員需完成"祭服浣濯"等禮儀程式,印證其禮制功能。

該制度的存續時間跨越多個朝代,據《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唐代授衣假始于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至宋代《慶元條法事類》仍保留相關條款,最終隨着明清時期俸祿制度改革而逐漸消亡。現代學者嚴耕望在《唐代行政制度史》中指出,授衣假的實施有效保障了官員跨地域任職的禦寒需求,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的人性化設計。

網絡擴展解釋

授衣假是唐代國學(即中央官學)在每年九月設置的固定假期,主要用于學生返鄉制備寒衣或處理農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該詞源自《新唐書·選舉志上》記載:“每歲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其中“授衣”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九月授衣”,指古代九月制備冬衣的習俗。

  2. 假期功能
    與五月“田假”對應,九月授衣假主要讓學生返鄉完成兩項事務:

    • 協助家中秋收農事
    • 準備過冬衣物(唐代北方九月已入寒季)
  3. 文化印證
    唐代詩人張籍在《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中寫道:“初當授衣假,無吏挽門鈴”,側面反映該假期實施期間官府暫停公務征召。

  4. 曆史演變
    該制度僅見于唐代文獻,宋代以後官學假期體系改革,授衣假逐漸消失。現代學者認為,這種假期設置體現了古代教育制度與農耕社會的深度結合。

注:當前所有釋義均指向唐代特定曆史背景,現代漢語中已無實際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百物寶唾玻璃磚蠶兒察色程日賜緩叢惡大恭訪道非非風衢覆潤高車驷馬貫割灌沐黃金羁諱窮徽轸葷腥火田牋劄笄導汲古閣緝和刭殺繼緒吉羊駒留空谷刻絲魁艾揆德苦空拉偏架隆濟露網緑叢馬迹蛛絲杪春名聞利養明眼漢木直中繩胼胝手足皮剝千峰百嶂情紀清原侵駭勤順乞士裙花桡敗人生朝露弱者視下如傷磑牛五塥嫌郄箾槮喜見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