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非非的意思、非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非非的解釋

(1).謂否定應該否定的事物。非所當非,不是就是不是。《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謂之知。” 楊倞 注:“能辨是為是,非為非,謂之智也。”《鬻子·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故非非者行是,惡惡者行善,而道諭矣。” 宋 蘇轼 《劉壯輿長官是是堂》詩:“非非近乎訕,是是近乎諛。” 元 馬緻遠 《陳抟高卧》第三折:“是是非非無盡期,好教我戰戰兢兢睡不美。”

(2).并非錯誤。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然事亦有似非而非非,類是而非是者,不可不察也。”

(3).猶言大不以為然。 唐 元結 《自述三篇序》:“ 元子 初習靜于 商餘 ,人聞之非非曰:‘此狂者也。’見則茫然。” 清 李漁 《慎鸾交·耳醋》:“非非,不信道床頭食,恁般甜美,值得去争腆奪肥。”

(4).“非非想”的略語。 宋 蘇轼 《見和仇池》:“上窮非想亦非非,下與風輪共一癡。”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诟奸》:“聞道故人天外去,非非想後復非非。”參見“ 非想非非想處天 ”。

(5).喻不切實際的幻想。 沉砺 《再疊前韻示劍華》:“莫道南薰能解愠,瑤琴三尺譜非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非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釋義:

一、佛教哲學概念 指超越二元對立的終極境界,源于《俱舍論》中“非想非非想處”的表述,表示既非一般思維認知(想),又非完全無意識(非想)的禅定狀态。該概念體現了佛教破除執着、超越分别的哲學思想。

二、疊詞修辭用法 現代漢語中常見于成語“想入非非”,典出《楞嚴經》“非色非空,非非想”的表述,現多指脫離實際、不切實際的幻想。此用法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425頁。

三、古代漢語特殊語境 在先秦文獻中存在作副詞的特殊用法,如《荀子·修身》中“非非而惡險”,此處第一個“非”為動詞,第二個“非”為名詞,整體意為否定錯誤的事物。此類用法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非非”作為疊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否定應否定的事物
    源于《荀子·修身》中的“是是非非謂之知”,指對錯誤或不當的事物進行否定,強調“非所當非”,即否定那些本應被否定的事物。

  2. 并非錯誤
    如三國嵇康《釋私論》提到的“似非而非非”,表示某些看似錯誤的事物實際上并非錯誤,需仔細辨别。

  3. 不切實際的幻想
    現代用法中常引申為脫離現實的空想,例如“想入非非”,形容脫離實際的胡思亂想。

  4. “非非想”的略語
    佛教術語“非想非非想處”的簡寫,指一種超越普通思維的禅定境界。

  5. 表達不以為然的态度
    唐代元結《自述三篇序》中“人聞之非非”,表示對他人行為或觀點的大不認同。

補充說明

建議通過《漢典》《辭海》等工具書,或查閱古籍原文進一步了解具體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迸濺禀牆茶花賦長門成雙成對大鲵踧蹜東箱都城芳草鮮美豐年婦人拜高高手兒高着眼更換廣場光碟冠屦倒施和籴荒月華胄虎口駕鶴堅昆較短絜長接翅莖杆境壤幾曾狙擊可擦墾租孔釋爛仔老格酪粥亮灼灼陋族緑毛龜沒完迷妄批書奇隽輕肆侵官瓊苞三釁三浴扇天蔔收維授指殊相四步舞隨珠僮豎痛心童子軍頭嗌相驅享有顯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