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收取租稅的小吏。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錢穀·遴收役》:“收役者,所謂櫃吏是也。計區裡之多寡以設櫃,每櫃一人掌之。”
“收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收役指舊時負責收取租稅的小吏,常見于清代文獻記載。例如《福惠全書·錢穀·遴收役》提到:“收役者,所謂櫃吏是也。計區裡之多寡以設櫃,每櫃一人掌之。”
部分資料(如)提到“收役”有現代引申義,表示“軍隊或執法機構的緊急集結”,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個别解讀。
該詞屬于曆史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稅收制度中的基層職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等原始文獻。
《收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收(攵)和役(彳)。
收役的意思是指收取徭役或兵役,即向人民征收勞役或服兵役。
該詞來源于古代社會的徭役制度,古人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常常對平民征收徭役或服兵役,以供國家或社會使用。
與簡化字“收役”對應的繁體字為「收役」。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橫排,并且左右結構相對獨立。例如,「收」字的古代寫法為:“攸方文”;「役」字的古代寫法為:“彳式也”。雖然寫法有所不同,但字義仍然相通。
以下是幾個使用收役的例句:
1. 君王每年都要收役百姓,以維護國家建設。
2. 他被強制收役為兵,無法回家與家人團聚。
收役的組詞包括:徭收、役使、役夫等。
與收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征役、服役、勞倦等。
與收役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解役、退役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