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折嬉戲。 唐 蕭穎士 《伐櫻桃樹賦》:“故當小鳥之所啄食,妖姬之所攀翫也。” 唐 白居易 《白牡丹和錢學士作》:“ 唐 昌 玉蘂花,攀翫衆所争。”
“攀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攀翫”由“攀”(攀折)和“翫”(同“玩”,嬉戲)組成,意為攀折花木并玩耍,常指人物對花草樹木的親近與賞玩行為。
語境延伸
在文學作品中,該詞常帶有輕快、隨性的情感色彩,例如描述孩童或遊人在自然環境中攀折枝條、賞花嬉戲的情景。
該詞屬于古語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古典文學賞析或曆史文獻閱讀時可能遇到。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句的語境,可參考唐代文學研究資料或《全唐詩》相關注解。
《攀翫》(pān wà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攀”和“翫”兩個字組成,分别表示攀爬和遊玩的意思。
“攀”字的部首是“扌”(手部),它由8個筆畫組成。而“翫”字的部首是“羽”(羽毛),它由12個筆畫構成。
《攀翫》一詞源于《詩經·君子攸行》中的一句詩:“攀翫于阪臯,言觀其景緻。”意為攀爬山坡,欣賞山谷美景。繁體字中,“攀”和“翫”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寫“攀”字的方法是“自攴旁,半旁合聲”。而古代的“翫”字則是用兩個相連的“羽”字寫成。
1. 少年攀山翫景,心曠神怡。 2. 他們攀翫山川,感受大自然的宏偉。
攀登、攀岩、攀折、翫觀、翫遊、翫翔
近義詞:攀登、攀緣、攀援、攀山、遊玩、遊覽
反義詞:下降、坐在固定位置上、守株待兔
【别人正在浏覽】